逆向关怀,应对“玻璃宝宝”

“宝贝,不要把玩具乱扔……”还没等妈妈说完,小男孩不但把手里的玩具扔到了地上,还上去胡乱踩了几脚,然后掉头就走,“慢点,小心车!”接他放学回家的妈妈抓着小书包紧跟过去 。
【逆向关怀,应对“玻璃宝宝”】不为孩子扫平障碍,看着孩子“走弯路”后再告诉他们为什么,更能锻炼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
家住方庄小区的小宇妈妈说,她的儿子也是这样,“我们家三代同堂,六位家长的爱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宇身上,每次做错事总有爷爷奶奶护着,不让我批评,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也是‘超级强’,处处都要自己赢,让别人听自己的,受不了一点儿委屈,甚至不表扬都不行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像小宇这样受不了一点儿批评和委屈、自尊心超级强的“玻璃宝宝”并不少 。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成长环境比较艰苦,所以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是百依百顺 。
对此,幼教专家认为,现在这种性格“超级强”、做事“输不得”的现象,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于“顺从”有关 。给孩子造成一种“什么都是我说了算”的错觉,经不起一点挫折和打击,对心理有不健康的影响,从小是“玻璃宝宝”,长大后也容易成为“玻璃人”,抗压能力极差,甚至很难适应社会 。
因此,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给他们“逆向关怀”,硬起心肠对孩子的过度要求说“不”,该吃的苦头要吃,该走的弯路要走,这对他们性格的完善以及坚强性格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
-现场点评
该吃的苦头要吃,该走的弯路要走
关于逆向关怀,有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事情 。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叫独生儿子跨越椅子跳到自己的怀里来,小约翰高兴地冲了过去,但老约翰却迅速地把双臂移开,儿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并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故意让孩子“摔跤”,一般家长可能接受不了,但在生活中,不为孩子扫平障碍,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寻找解决途径,却很重要,因为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也给了他们更大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
不合意,宝宝就哭哭哭
●洋洋妈妈(市场策划,儿子4岁9个月)
我和老公的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洋洋出生后就送回老家让我父母带,3岁时才把他接回北京 。老一辈的人都比较宠孩子,当成掌中宝,洋洋也变得特别“面”,一有不顺他心意的地方就哇哇大哭,让人很没有办法,现在回家都一年多了,还是这样,都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改正过来,真揪心!
支招:“放任自流”不妥协
●王慧(学前教育专家,启蒙婴幼园园长)
0-7岁是孩子性格塑造期,所以洋洋妈妈不用担心,还是可以把孩子的习惯改过来的,家长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给孩子一些挫折感,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形成记忆和习惯性思维,他的一些习惯和方式才有机会被改掉 。这种“不理睬”除不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之外,还要“放任”他们,不必处处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看着孩子“碰钉子”、“走弯路”之后再告诉他们为什么,更能锻炼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