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健康成长 父母勿闯6误区

[导读]做父母的最在意的就是对孩子的教育 , 可有时生活中的一些失误却可能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障碍 , 以下六件事可能适得其反 , 父母千万要小心 。
场景1
妈妈下班了 , 打开家门 , 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 , 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 。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
放下背包 , 妈妈说开了:“多多呀 , 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 。他告诉妈妈 , 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 , 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 。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 , 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
晚饭后 , 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 , 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 , 出了不少汗 。妈妈又说道:“多多 , 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 , 穿衣服 。不然 , 让你到医院 , 打针!”
点评: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生活中 , 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 , “威胁”孩子吃饭、睡觉 。也许一时有效 , 可长久之后 , 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 , 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
孩子不听话时 , 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 , 强制、命令、恐吓 , 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 。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 , 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 , 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 。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 , 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
场景2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 。一会儿提水 , 一会儿堆土 , 亲子氛围其乐融融 。这时 , 有小同伴过来了 , 想借一把铲子 。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 , 妈妈就说开了:“乐乐 , 借给哥哥 , 好吗?乐乐乖 , 好东西要大家分享 。妈妈告诉过你 , 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 , 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 。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
点评:不要替孩子“长脸”
孩子大一些 , 带出去玩 , 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 。但乐乐妈的行为 , 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 , 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 。碰到类似问题 , 家长不妨等一等 , 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 , 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 , 马上拥抱孩子 , 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 , 你再适时加入 , 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
场景3
海洋球池里 , 一群孩子在玩耍 。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 , “嘭”的一声 , 躺在球池里了 。这时 , 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 , 一边嘟囔着 , 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 。霎时间 , 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
点评: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 , 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 , 把宝宝抱了出来 。家长用自己的预想 , 保护了孩子的身体 , 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 , 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 。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 , 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 。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 , 多数没有恶意 , 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 , 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