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要怎么做?

实际上 , 磨蹭是一个世界性的儿童行为问题 ,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 其中一点尤为重要——宝宝没时间概念 。
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 , 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 理解其含义 , 对孩子来说 , 无疑是必要的 。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 , 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当宝宝有一些要求时 , 妈妈经常告诉他“吃过午饭”、或“等爸爸回来”“午睡之后”等等以作为时间的概念 。因为这样宝宝就立刻听懂了 , 而且能耐心地等待到应诺的时间有准备去做某事 。这是幼儿的时间概念 , 因为孩子不认识钟表 , 也不懂得几点是什么意思 。
掌握时间概念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 , 良好的时间观念对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以及未来的学校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 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 , 应该从小开始 , 甚至可以从母亲怀孕开始 , 一直培养到成年 , 但各年龄阶段的培养要求和方式不同 , 在3岁前早期教育阶段就要抓紧培养 。在此之中 , 规律的生活十分重要 。
胎儿期:孕妇应让胎儿在胎内的生活有规律 , 首先自己的生活就要有规律 。按时进餐、睡眠、工作、学习、休息、娱乐、散步等 ,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 就可以给胎儿以积极的感应时间 。
初生到1岁: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对新环境逐步适应 , 就会随母亲为他的生活安排而产生了初步的时间观念 , 养成按时睡眠 , 按时吃奶 , 按时要人抱起逗乐 , 而逐步在新环境中调节好生理节律 , 使“生物钟”按时走 。随着月龄的增长 , 婴儿也逐步感知时间的概念 , 到了吃奶的时间会哭着表示肚饿了 , 吃完奶后间隔一定的时间排出尿 , 会哭着要母亲调换尿布 。当他睡足、吃饭以后就哭着要求母亲抱起逗乐 , 玩累了就会在规定的时间自动入睡 。若是母亲没有时间观念 , 不按规定时间安排婴儿的生活 , 婴儿的生活混乱 , 就不可能对时间建立条件反射 , 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
1岁至2岁:这时期孩子的动作发展已能自由行走 , 双手会做点小事情 , 并能用简单的词来补充动作的不足表示自己的心愿 。父母可以指示他用动作和语言来培养时间观念 。例如:每到清晨醒后 , 孩子会爬起来要求起床、穿衣;随后指着毛巾要洗脸、洗手;走到桌边要吃早餐 。到了时间要上托儿所 , 母亲上班了会挥手表示再见 , 晚上累了会走到床边要睡觉 。这种时间观念形成后 , 孩子会逐步变得不需成人每次教 , 而自然的会去做 , 以后就会养成做事遵守时间 , 不拖拉的好习惯 。
要给宝宝固定睡觉时间 , 睡觉的时间越固定 , 孩子们越容易执行 。但因为小宝宝的时间概念尚不清晰 , 所以固定的睡觉准备活动较易使孩子想到上床睡觉的时间到了 。比如:“动画片结束了 , 宝宝就该上床睡觉了 。”比较适宜的准备活动是读书、讲故事或者听音乐 。切忌睡前做剧烈活动 , 比如用枕头打仗或玩球让孩子更兴奋 。记住:一旦给孩子规定好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不要改变 。不要把“天黑了”当作孩子上床睡觉的标准 , 因为夏天白天很长 , 这种说法会引起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