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的父母造就不自私的孩子


几乎每一个父母在看到孩子的抢夺和囤积行为后会感到担忧和害怕:“我的孩子会不会一直这样?”面对家长们的困惑,美国的儿童发展和行为问题专家Jan Faull解说个中缘由,并引介了一个成功的家庭 。
2岁左右的孩子表现尤其突出,只要有人碰他们的玩具,他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别动,这是我的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进入了幼儿园,孩子便开始表现出分享、轮流甚至偶尔的大方 。
如果不只一个孩子,家里就必然会产生关于资源的竞争,如财产、“领土”和关注,家长又会忧心忡忡:“如果我的孩子们不能关心别人,将来他们怎么会有对公众利益的责任感?”让我们来认识一下Smith夫妇,他们决心灌输给孩子们一种仁爱思想 。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无论是捐助无家可归者,还是照顾生孩子的邻居,他们都竭力让孩子见证人类给予的天性 。Smith夫妇也努力让孩子将仁爱付诸行动,Jane和Bill带他们去做义工,并让孩子们参与讨论捐款给哪一个慈善机构 。
Smith夫妇意识到他们向孩子们灌输的这种价值观,实质上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利他行为 。他们从不苛求或强制,而是通过工作本身的趣味性和自豪感来感染孩子 。既使孩子们抱怨他们也坚持不懈 。
他们也会给孩子制定行为规则 。Smith夫妇给孩子们零用钱,但要求他们必须1/3用于慈善行为、1/3投资,另外1/3自由支配 。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定下这个规距,并希望孩子们终生实行 。当Smith家的孩子们学会帮助别人以后,父母就不必强制了 。
他们总是耐心地教导孩子 。无须说教,Smith夫妇巧妙地向孩子们指出慷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对社会的益处 。Jane Smith也许会这样说,“我真开心能花时间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 。”除了每周六都向教堂捐款并去做义工,慈善行为已渗透到Smith家的日常生活,成为餐桌上的话题之一 。这奠定了孩子们认识世界尤其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为社会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
Smith夫妇的三个孩子各有自己的想法,对慈善行为的热心程度也不会完全一样,但在传递他们所珍视的价值观上,上述做法还是很有效的 。



国外的父母如何教孩子自立
“永远都要坐前排”的精神



瑞典小孩爱澜刚到中国来时走路不稳,常常摔倒 。她妈妈的中国朋友习惯性地扶她起来,妈妈梅却不让扶,说爱澜自己会起来的 。有时爱澜摔得鼻青脸肿,朋友心疼极了 。梅告诉她,瑞典人习惯于让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这样做能锻炼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坚强的个性 。
难道这么小的孩子还有什么自我保护意识?
她们住房的楼梯比较陡,开始下台阶时,爱澜摔了几次,以后再下台阶时,她就先慢慢地探下一只脚试试,踩实后再迈另一只脚,这样便稳稳地下来了 。下床时别人扶着她,梅也说:“不用扶,她不会摔下去 。”再看爱澜,她已经把身体翻过来,脸朝下身子趴在床边慢慢往下蹭,双脚慢慢着地 。
梅说:“爱澜在家里曾经直着身子从床上摔下来过,后来她自己‘发明’了趴着下床就再也没有摔过 。”惊异之余,我们真的应该相信孩子确实能够自己通过摸索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了 。
孩子跌倒了是被家长扶起来还是自己爬起来,虽然是孩子成长中短暂的问题,但它却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早的契机 。具有长远眼光的父母紧紧抓住了这个时机,就会培养出具有顽强性格的孩子 。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