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人输血小板后的常规护理

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输注血小板后其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人们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或“血小板无效性输注”,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为30
【血液病人输血小板后的常规护理】   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输注血小板后其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人们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或“血小板无效性输注”,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为30%~70%,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 。非免疫因素包括脾肿大、感染、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DIC)等 。
   一、输注血小板悬液的一般护理
   1、输注血小板悬液前护理:
①血小板悬液最佳储藏温度是22±2℃,忌在4℃冰箱冷藏 。pH值以6.0~7.4为宜,否则回收率低,存活期短 。
②常用的血小板制品有浓缩混合血小板和机分单采血小板2种,鉴于前者经过2次离心使血小板聚积成团,因此须先在22±2℃环境下静置1~2小时,使其自然解聚后方可输注 。
③尽管机分血小板可在22±2℃振荡保存3~5天,手工分离的血小板保存1天,但随保存时间延长血小板存活率及功能持续降低,故应尽快优先输注 。
   2、输注血小板悬液中注意事项:
①输注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一般为每分钟60~80滴 。
②输注中应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及时处理,防止发热引起血小板消耗 。对轻度的过敏反应如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应严密观察,减慢输注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类固醇类药物 。对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小板,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mg;有喉头水肿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应积极行抗休克治疗 。
   3、输注血小板悬液后护理:
①输血小板悬液后,护士应观察患者出血是否减轻,有无新的出血倾向 。
②定期观察血小板计数,判断输注血小板悬液的效果 。
   二、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护理
1、对血小板低且输注无效的患者,应重视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 。当血小板低于30×109/L时,有自发出血的可能,尤其应重点观察有无头痛、视物模糊、呕吐等脑出血的先兆,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早进行脱水、止血治疗 。
   2、指导患者学会自我保护,如保持卧床休息,不做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进软食,禁食带刺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防止出血发生 。
   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
1、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减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
2、有条件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可以限制同种异体抗原接触,减少或推迟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 。
3、使用HLA-A、B配型和血小板交叉配型,增加血小板的相容性 。
4、输注照射血小板制剂:用0.3~0.6J/cm2剂量的紫外线(波长为280~320nm)照射血小板制剂,可以使白细胞失去活性,或失去抗原性 。
5、正确使用白细胞滤器,以去除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禁忌挤压滤器上方管道或用盐水冲洗滤器,以免将过滤后的白细胞再次输入体内 。
6、避免使用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环丙氟哌酸等药物 。
7、应避免各种诱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如对患者实行全环境的保护,可住层流病房,防止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