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氧是早产儿失明的罪魁祸首

1949年,一位名叫欧文斯的美国医生详细地向外界报道了一种新出现的病症,叫作"眼晶状体后纤维增生(RLF)" 。
【输氧是早产儿失明的罪魁祸首】1949年,一位名叫欧文斯的美国医生详细地向外界报道了一种新出现的病症,叫作"眼晶状体后纤维增生(RLF)" 。这种病专门发生于早产儿的双眼,而且早产儿刚出生时并不患病,多数在出生后头一个月内发病,很少在3个月大的婴儿中发生 。
输氧是早产儿失明的罪魁祸首
患儿在发病急性期,表现为视网膜血管扩张与弯曲,新生血管及瘢痕组织向眼球腔生长,导致视网膜逐渐粘连 。如果此时病情经治疗恢复较早,一般可痊愈 。否则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的会导致视力减弱直至完全失明 。
后来人们发现,其实早在1942年,医生托里就已经首次描述过在美国波士顿出现的6个新生儿眼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病例,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RLF病例在美国各地均有发生,数量也增加很多 。除波士顿外,纽约、巴尔的摩、芝加哥、辛辛那提等一系列大城市均有该病病例的报道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1948年以前,世界上仅美国有此病例报告 。然而到了1949年以后,加拿大、英国、瑞典、法国、荷兰等十几个国家陆续报告发现这种导致新生儿失明的怪病,从而引起了研究人员们的注意 。
经过初步调查,发现RLF的发生具有如下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
1)患者绝大多数是早产儿;
2)条件设备好的医院比条件较差的医院发病者多;
3)较富裕的国家比一般国家发病者多;
4)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发病者多;
由此看来,RLF还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富贵病"哩!
相关链接 护理早产儿必须至少闯三关早产宝宝的十一种营养需求在家如何照顾早产宝宝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输氧是早产儿失明的罪魁祸首
另外,研究还显示,本病与出生体重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体重越轻,或胎龄越小,RLF的发病率越高,病情也越加严重 。不过,该病的发生并没有性别方面的差异,男女早产儿均有发生 。
1949年,金赛等人首次对有关RLF的发病因素进行了系统完善的研究 。他们选择了一批被确诊患有RLF的病例,然后进行全面的回顾性调查,分别研究了早产儿及其母亲方面诸多可疑的因素,如孕期用药、感染及X线照射情况等 。但最后一一被排除了致病的可能性,只剩下唯一的线索──早产儿护理情况 。因为研究表明,在患病的早产儿身上发现有以下特点,即其平均护理天数、在暖箱中平均天数以及平均输氧天数均较正常早产儿长 。
另外,通过历史对比研究发现,40年代之所以比30年代患病者增多,可能是更多地给早产儿输氧所致 。
于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医学研究人员受到启发,纷纷开始研究氧气应用与RLF的关系,结果均一致证实氧气应用的确与RLF有密切联系 。如澳大利亚有一个医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RLF,因为医院那时一直没有输氧设备 。可是自1949年增设有氧气供应的暖箱后,就陆续出现了23例RLF患儿 。
在美国,金赛和黑姆皮尔1954年报告了18个医院联合研究的结果 。他们将早产儿随机地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输氧组,即给予50%的氧气28天;另一组为按需供氧组,即急救时才输入氧气,平时一般不予输氧 。然后,他们再追踪观察两组RLF发病情况 。最后发现高氧组的患病率比按需供氧组要高几倍!而且病情也重得多!但没有接受过氧气治疗的早产儿,则无一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