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康心如


金融家康心如

文章插图
1890年冬天,康心如出生在四川绵阳 。当时,他的父亲正从陕西前往四川彭山县去做县知事,一家人乘着一辆马车,沿着驿道奔驰 。就在经过绵阳小镇的那一天,这个家庭中又增添了第二个儿子 。
父亲自然很高兴 。但是他绝没想到,就是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重庆举足轻重的金融家 。
康家世代都有人做官,可也没出过什么大官 。康心如的父亲最大只做到县令 。这样的官阶,下可以直接接触民间疾苦,上可以了解官场的腐败和没落,所以,他一直倾向于变法维新,认为不改变现状,中国就没有出路 。对于自己的子女后代,他也主张接受西方科学、民主的教育,从这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的长子康心孚,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经济专科,并且成了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运动的积极追随者,后来又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
家里有了个革命家,康心如在十一二岁时,就开始阅读新书新报 。
1906年,康心如考进成都的客籍中学堂 。哥哥康心孚在书信中不断向他灌输革命思想,年轻的康心如也立志投身革命,在家乡开设了一家小小的"粹记书庄",大量推销传播哥哥从国外寄来的进步书刊 。不久,康心如又来到当时的革命思想中心上海,在哥哥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 。
1911年,他也像哥哥一样东渡日本,考进了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经济专科 。除了学习,他还考察了日本的政治、经济,特别是对明治维新后发展起来的大垄断资本集团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种大规模实业的出现,是民族复兴的开端,也是谋求民富国强的出路 。
不幸的是,几个月后,他的父亲在成都病逝 。康心如悲痛地赶回家乡奔丧 。他本打算办完丧事后仍回日本学习,可是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康心如毅然放弃了继续出国深造的机会,一头扎进了革命的洪流中,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他和朋友们一起,在成都先后创办了《公论日报》、《国民公报》等进步报刊,宣传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 。
1913年,康心如以《公论日报》京沪特派采访人员的身份,由成都到上海,将上海、北京等地的革命讯息及时传送到四川 。当时,康心孚正在北京大学教书,在哥哥的支持下,康心如又在上海创办了《雅言》杂志,以学术刊物的面貌出现,不断发表抨击袁世凯复辟倒退的重头文章 。同时,他还兼任了四川浚川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的职务,实际上成为他在金融界的最初的操练 。
康心如发现自己对新闻和金融具有同样的兴趣,也自信在这两方面都有才能 。
袁世凯倒台后,康心如来到北京,与好友张季鸾一起创办了《中华新报》 。由于宣传革命,抨击北洋军阀政权,报纸被封禁,康心如和张季鸾竟被北洋军阀逮捕,关了将近一年 。
【金融家康心如】在监狱中,康心如仔细回顾了十几年来的经历,认识到凭自己过去那样的奋斗,还不足以改变中国的命运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呢,他在迷茫中一时找不到出路 。这时,他的大哥又不幸病逝,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到他的肩上 。康心如苦苦挣扎,家里的经济状况还是越来越差,最后不得不靠上当铺当衣物过日子 。康心如不得不开始寻找谋生的手段 。
康心如并不缺少赚钱发财的能力,他缺少的是机会 。严格地说,过去他一心投身社会革命,根本没有注意过这种机会 。现在,他不能不关注这种机会了 。
机会很快就来了 。
1921年,康心如的四川同乡、重庆大盐商邓芝如来到北京,并且住进了康心如的家中 。邓芝如的父亲和康心如的父亲是结拜兄弟,两家的交往很深 。邓芝如虽然是个土老财,但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也想在北京寻找一个同外国人合资办银行的机会 。康心如这时也接受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所以热心地为邓芝如帮忙 。当然,他也希望能在未来的银行中,为自己谋取一个小职位,解决全家人的生活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