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的消费--精神产品


“面子”的消费--精神产品

文章插图
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视面子、讲究面子 。所谓"面子",其本质就是别人对你的评价 。"面子"的实质是本我人格的外在化表现 。当然,人格的外在化形式与其本质并非必然统一 。外在化形式有时能反映本质内容,但有时是本质的扭曲反映 。
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有两种类型的产品可供选择消费 。
一类是物质产品;一类是精神产品 。从经济学角度看,"面子"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 。人们爱"面子"的实质是一个人对精神产品消费效用的偏好 。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本质属于一个人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 。这种评价对个人而言,更多体现为一种心理满足 。
【“面子”的消费--精神产品】一个人很要"面子",从偏好结构的角度看,就是偏好于精神产品的消费,精神产品对其产生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大 。
"面子"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消费也有一定的特点 。
首先,同消费物质产品一样,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也遵循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
"久病床前无孝子"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孝"本身是一种精神收益,是一种道德评价,也是一个人的"面子" 。
当一个人在尽"孝"时,本身就是在消费"孝"这种产品,并享受"孝"所带来的精神收益,如良心受到安慰,受到别人好的评价,并被社会给予较高的地位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孝"这种产品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 。当然,一个人要想尽"孝",肯定也有物质的支出,这种物质方面的支出也会进一步加速"孝"产品效用的递减速度 。再如,在现实生活中,连续的精神褒奖会使人逐渐对这种奖励产生一种心理厌倦情绪;相反,这时人们就会更看重物质奖励 。
其次,人们在选择消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时,二者存在替代现象 。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看,产生替代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要素的稀缺性,二是边际要素收益递减规律 。由于有稀缺性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所以当某一种要素持续投入时,其投入的边际成本会增大,这时,为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理性的决策者肯定会考虑尽可能用便宜的要素替代较为昂贵的要素 。
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看,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替代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
一个人在贫穷的状态下,会更倾向于以消费精神产品的损失换取消费物质产品的收益 。"人穷志短"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因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物质收益的边际效用相对较高,而精神收益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少,所以这时人们会倾向于以小的物质收益替代较大的精神损失 。但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物质产品带给人的效用就会减少,消费精神产品的效用就会相对较大,这时人们将会更看重精神产品的消费 。
人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如有些人有了钱之后,会更倾向于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这实质体现的是用精神产品的消费替代物质产品的消费 。另外有这样一种情况,虽然有些人非常偏好消费精神产品所产生的效用,但当物质收益巨大时,物质产品带来的效用就会大于精神产品所产生的效用,这时他就会选择用物质产品替代精神产品 。
如有些人虽然很爱"面子",但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这些人也就不再讲究"面子" 。
第三,同物质产品消费一样,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也存在时间配置问题 。
人们在消费物质产品时,会有储蓄行为,这是人们为了在将来时间实现更好的消费 。人们在消费精神产品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时是很没有"面子"的,但他实质是在进行"面子"的储蓄,以期将来争回更大的"面子" 。再如我们常讲小不忍则乱大谋,这里面也有个精神产品的时间配置问题,其目的是以失小"面子"为代价,换取将来更大的"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