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轻易给孩子下断语


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盲目地相信民间流传的、但未被科学证实的教子俗语 。如“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疼那是害”、“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等等 。

这些家长发现孩子三五岁时有不聪明的表现,六七岁有愚笨的举止,便断言:“你这孩子完了,不会有出息了 。”然后对孩子的爱骤然下降,非打则骂,孩子皮肉的伤痛能很快恢复,而受伤的心灵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愈合 。小孩子是靠大人的评断来认识自己的,如果孩子忽然发现自己在家长的眼里是那样的不堪造就的,其心理是难以承受这种致命打击的 。
日后极有可能以心灰意冷的态度对待学业、对待生活 。本来完全有可能成为人才的人,却在少儿时代就凋谢了 。

不少孩子后来学业不佳,工作生活能力差,精神委靡不振,这跟他们的童心曾受到过深刻的伤害有密切的关系 。
一个人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人的精神支柱 。
一旦这个支柱不存在了,人的精神生活也就结束了 。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给孩子下断语 。

培养婴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方法
婴幼儿家教的特征



早期教育一般指0~4岁的教育,这里根据婴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0~2岁的教育 。这个时期是婴儿辨认生熟人的关键时期,其辨认人的主要部位是脸部 。经常与婴儿接触的面孔,他就会越来越熟悉 。婴儿已具备了在100多平方厘米的面部上辨认五官细微差别的能力 。那么,家长可以经常给婴儿看一些简单的图形、字型和简单的物体,如小玩具、小用品等,同样能收到辨认的效果 。

家长可以一边清楚地发音,一边指给婴儿辨认的对象,这样反复训练,婴儿就能根据大人说出的单词,去寻找相应的“物” 。家长应遵循先用差别大的再逐渐用差别小的、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逐步培养婴儿的记忆能力和辨别能力 。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婴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 。

第二个阶段是2~4岁的教育 。这个时期是婴幼儿学习和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 。随着婴幼儿学会了行走,活动范围的扩大,所见所闻的增多,一般家常语言难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 。
这一时期,婴幼儿特别容易吸收外部的语言,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期,开拓他们的视野,传准确的语言 。

这个时期,婴幼儿的心理活动活跃,他们有扩大活动范围、接触新鲜事物和增加活动内容的强烈愿望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参与同龄人的游戏和其他有益的活动,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考,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
这一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家以适时地教给其一些简单的操作,如系鞋带、拿笔写字等 。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开始道德品质的培养 。

不应轻易给孩子下断语
培养乳儿的视觉分辨能力



乳儿的视觉能力包括两个部分,集中注视的能力和分辨再认的能力,后者比前者高一个层次 。两个月的乳儿一般能把视线集中到某一物件上,但这个时候乳儿只是能“看到”,而不是“认出”,也就是说,还不能区别看到的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不同;3~4个月时,乳儿还不能区分熟人和生人,大约5~6个月时,才有“再认”能力 。

家长可以先让孩子从分辨颜色开始,平时多让孩子看各种颜色的东西,同时家长还要说出,如“这是红气球”、“这是黄香蕉”等,目的是加强语言刺激 。家长还必须让孩子多认,半岁后,孩子对大人的话有了大概的理解,此时,家长可以教孩子用点头、摇头的动作来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