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新加坡森林企业集团是在东南亚很有影响的大企业,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拥有19家下属公司,经营贸易、金融、工业、建筑、种植业及矿业 。到1986年,其总资产约16亿新元,可以称得上是一片茂盛的森林了 。谁能想到,1950年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作坊,创业资金只有2000新元 。集团企业的董事主席孙炳炎是这片森林的营造者,他从一个小学徒干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经营,终于成了大富豪 。
在《森林五十年》特刊的发刊词中,他说到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凭自己的好学、好问、不怕失败 。做人处世一定要谦虚有礼、不耻下问 。要尊重他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搞好人事关系和好学不倦都是成功的要素" 。他的座右铭就是"学无止境" 。
1912年,孙炳炎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孙厝社 。他的父亲孙清廉在家乡开了一家小杂货铺,有5个子女,孙炳炎排行老三 。
童年时期,孙炳炎和他的兄弟在陈嘉庚资助开办的乐安小学念书 。
1925年,父亲感到生意难做,带着长子到新加坡谋生 。
第二年,孙炳炎和二哥及2个妹妹跟母亲也去了新加坡,在那里安了家 。
1927年,孙炳炎才15岁,为了生活,父亲把他送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他住在店里,每天早上6点钟就开始打扫店铺,开门、送货,什么杂活都干 。晚上关门后,还得糊纸袋,一直干到11点多钟才能休息 。这样干了一个多月,父亲见他太劳累了,不忍心让他再这样干下去,便将他送到一个同乡开的酒店里当店员,月薪14新元 。
干了一年多以后,他又转到一家公司当文职人员 。在工作之余,他努力求知,上夜校,学英文,并自学写作,曾在《新国民日报》上发表过一些杂文和小品文 。学习、写作,他每天都要搞到深夜;之后又学习马来文和商业经营知识,了解当地社会和商情,这些都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932年,孙炳炎才20岁,就决心自己创办公司,他在2个哥哥的帮助下,在芽笼地区办起了森林木材公司 。开始时,这个"公司"只是一家小作坊,总共只有3名职员 。既无资金,又无熟悉的客户,起步非常困难 。好在他们兄弟通力合作,2年后,逐渐有了些赢利 。这时,兄弟3人就决定分开各自单立门户,独资经营 。大哥办了森业公司,二哥办了森安公司,孙炳炎则保留森林公司 。
兄弟3人都想试试自己的能力 。当时,他们每人手中分得的资金是2000元 。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了竞赛,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老三是他们中唯一的胜利者 。
分家以后,孙炳炎仍旧以经营木材为主,他既是老板,又是书记、售货员和收账员,实际上是单枪匹马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
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过去,各地经济建设和工商业也逐渐复苏 。这期间,森林公司除经营木材外,还经营水泥等其它建筑材料 。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水泥已成为该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 。孙炳炎的森林公司信誉良好,获得各地厂商的信任,资金周转也比较灵活 。他开始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许多木材电锯厂、建材五金商行和洋行都和森林公司发展业务关系 。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孙炳炎经营的水泥业在东南亚已有一定规模 。他代理经营的越南红龙牌水泥,一次都要运来几万包,几十艘载满水泥的驳船停泊在新加坡河岸边,气势相当大 。
那时,公司的职员已增加到20余人 。
10年时间,公司的资本已有数十万元,成为初具规模的企业 。
战争期间,新加坡遭日寇飞机轰炸,城市建筑破坏严重 。战争结束后,建筑行业便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行业 。孙炳炎利用这个机会,继续扩大经营木材、水泥、钢铁、大五金等各种建筑材料 。由于森林公司原先有着良好的信誉,建筑承包商们都愿意与他合作,公司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公司从芽笼地区迁移到新加坡市中心,资产已增至5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