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A股四年“控制权变更”大戏:每三天就有一家企业“易主” 国资成接盘主力军( 三 )


“通过‘进退有度’的方式,国资既可依托自身的资金、资源、管理等优势,为陷入经营困境的上市公司纾困解难,从根本上提升公司的质量,也可借助上市公司的市场化平台,优化国资布局、加快转型升级,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而真正实现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 。”华南地区一名接近监管层人士受访指出 。
易主亦有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A股市场四年易主之旅,除了“掌声”与“鲜花”外,质疑与风险也一路随行,部分企业在易主后“爆雷”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
较为典型的如2019年引入江西国资的慈文传媒在当年实现扭亏为盈后仅一年,公司便重回亏损状态,2020年慈文传媒亏损3.52亿元 。年报显示,受疫情影响,公司2020年全年的剧集生产、发行及播出计划都被打乱,影视业务在2020年5月前基本陷入停滞,5月之后状况有所好转 。
此外,部分企业的控制权转让案例中,甚至还疑似出现接盘方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 。
如浙江东阳国资参与的华懋科技控制权转让案例 。2020年,东阳国资背景的东阳华盛与宁波新点组成联合体,分别出资8.1亿元、4.60亿元共同作为受让方拿下华懋科技原实控人金威国际所持公司25%股权 。其中,东阳华盛收购使用的资金中有6.4亿元资金来源是东阳国投提前发行的公司债 。
而在华懋科技控制权变更完成仅两个月后,上市公司便宣布出资8亿元对“第三方标的公司”进行投资 。通过增资、借款、转股等途径,华懋科技合计跨界投资徐州博康8亿元,而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华懋科技货币资金只有8.05亿元 。
奇怪的是,华懋科技向徐州博康实控人傅志伟提供了5.5亿元借款,其中有2.5亿元流向了公司控股股东东阳华盛的最大合伙人东阳国投 。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东阳华盛“左手”掏出8亿余元买下上市公司股份,“右手”就将上市公司账上8亿元货币资金通过对外投资提供给了徐州博康及其控制人傅志伟,或涉及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
针对上述案例,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便指出:“投资者应该明白,一个企业并不一定会因为国资的介入就做大做强、脱胎换骨 。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国资的介入、控制人的更替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DF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