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造成耳聋的元凶有哪些

【图 造成耳聋的元凶有哪些】
造成耳聋的元凶有哪些
2008年3月3日是第九次全国“爱耳日” 。据中国残联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共有600余万聋哑儿童,其中7岁以下约80万 。孩子致聋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先天的,有后天的 。有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多种原因致聋 。
常见小儿致聋“元凶”主要有:
1.药物 致聋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甙类、水杨酸类、抗肿瘤类、酒精类 。常见的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紫霉素、托布霉素、巴龙霉素、多黏菌素B、奎宁、阿司匹林等 。
预防措施:药物致聋是可以预防的 。母亲在孕期(特别是3个月内)要禁用一些损害胎儿内耳的药物,如链霉素等 。对有药物致耳聋家族史的人群,用药时尤应谨慎,如非用不可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 。禁止对儿童使用对听神经损害严重的药物,如新霉素对内耳毒性最大,使用后可引起双耳感音神经性聋 。链霉素硫酸盐与双氢链霉素,前者损伤前庭器官,后者破坏耳蜗器官 。必须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特别是注意有无耳鸣、头晕等现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 。
2.中耳炎 由于耳咽管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幼儿在伤风感冒,以平仰位置吸吮乳汁或恶心、呕吐时,常常会引起中耳腔的细菌感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当中耳腔内脓液不断增多时,孩子会因耳痛加剧而大哭,中耳腔内脓液增多的压力也会引起鼓膜穿孔、破裂 。如果不及时就医或治疗不彻底,会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听力的影响将日趋严重 。
预防措施: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 。感冒是引起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另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
3.外伤 孩子淘气时,有些父母盛怒之下大力给孩子几个巴掌;喜庆佳节,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边爆炸,巨大气浪直冲耳道内鼓膜;游泳时耳朵撞击水面,以上外力都会造成鼓膜破裂、穿孔,直接造成听力减退 。
预防措施:父母应在平时多注意孩子的行动,避免意外 。燃放鞭炮时应注意距离,游泳时注意安全 。防揪打,揪耳朵、打耳光都对耳朵有害 。
4.耳周病变 耳朵周围邻近器官的病变,有时也会涉及中耳腔,从而引起听力减退 。如鼻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
预防措施:有了疾病积极治疗,不可掉以轻心 。
5.掏耳 当孩子叫嚷耳朵痒时,有些父母会信手取来发夹、短木棒、毛衣针等物在孩子的耳朵里盲目掏挖 。这时,只要稍有疏忽或不慎被他人碰撞,极容易戳破孩子耳道深处薄薄的鼓膜,造成鼓膜破裂、穿孔,不仅引起耳痛、出血,而且还使外耳与中耳腔直接相通,细菌也就乘虚而入,引起感染 。鼓膜参与声音传导,若鼓膜穿孔会直接影响儿童听力 。
预防措施:掏“耳屎”最好用棉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耵聍可自行出来;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1周左右1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