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人生

徐芑南
回归祖国
2001年1月下旬的一天,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徐芑南接到来自中国无锡的越洋电话 。电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所长吴有生打来的 。他兴奋地告诉徐芑南:“老徐,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决定请你回来,这个总设计师非你莫属!”
放下电话,徐芑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
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徐芑南,幸运地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军舰船装备研发设计人员 。当他来到702所报到后,原本设计水面舰船的他被派去做潜艇模型的水动力试验 。由此,他的事业从水上“潜入”水下 。
徐芑南主动要求到某潜艇基地当了一名舰务兵,把潜艇各个舱段的构造熟记于心 。
1个月后,他又要求去潜艇修理厂实习 。这段经历,成为徐芑南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他说:“我终于知道我干的是什么、该怎么干了,连看图纸的感觉都大不一样了 。科技报国是我们那代人的梦想,早日研制出我国自己的载人深潜器,向蓝色海洋进军,探测深海的奥秘,是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愿望,更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
从潜艇基地回来后,徐芑南开始主持“深海模拟设备及系统”(简称压力筒设备)的设计和建造任务 。当时国外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凭借论文资料上美国海军实验室的一张照片,徐芑南和课题组成员只用了3年时间就自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压力筒设备 。
20世纪70年代,他又开创性地建成我国最大的压力筒设备 。
共和国的潜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徐芑南从行车指挥,到设备安装,到实验测试,再到写分析报告,一路走来,成了所里的“多面手” 。
1996年,徐芑南因疾病缠身,办理了退休手续 。
1998年1月,他和夫人移居美国旧金山,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
徐芑南夫人方之芬回忆说:“当时接到电话,徐芑南一个劲地说,来不及了,要赶快回所里!”他不想让自己在有生之年留下遗憾,可是家人全部反对 。当时他已经退休5年,还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回国担任这么大项目的总设计师,身体健康的人恐怕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 。
徐芑南对一向最懂自己的母亲说:
“我一辈子的梦想,就是为国家造出最好的潜水器 。
一思考潜水器的问题,我的头就不痛了,不思考就痛 。现在国家需要我,我觉得我还是接下这个任务吧 。”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同意了,说:“你去做吧,不让你去做,你会生病的 。”
带着创造“中国深度”的梦想,徐芑南回到702所 。
一同归来的,还有他的夫人方之芬 。夫妇俩把家安在了702所老宿舍楼里,一住就是10年 。
蛟龙出海
按照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总设计师的任职要求,总设计师的年龄不能超过55岁,而徐芑南当时已经65岁 。为此,科技部特地为他破例 。对徐芑南来说,担任总设计师是一份责任,更是自己梦想的延续,他说:“雖然我当时已退休5年,但是为了圆梦,我还是愿意多出一份力,多尽一份心 。”
我国以前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最深只能下潜600米,要让一个载人深潜器,在短短数年之内就实现从600米到7000米深度的跨越,并非易事 。“蛟龙号”立项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蛟龙号”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海试,都是由徐芑南和同事们自主研发完成 。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后,“蛟龙号”一浮出水面,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 。彼时已73岁的徐芑南坚持登上“向阳红9号”工作母船,为海试“护航” 。上船时,他所携带的花花绿绿的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必备器械装满一个拉杆箱,“吃药就和吃饭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