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


孩子们时而像个小天使,时而像个小魔头 。他们可爱的时候,你愿意给他最轻柔的抚摸和最温暖的怀抱;他们可恶的时候,你即使把他大头朝下塞进垃圾桶都难解心头之气 。为什么孩子什么道理都明白,就是不按照道理去做?
三岁的诗诗蹲在草坪里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白兔吃草 。她的样子可爱极了,红嘟嘟的嘴唇,粉扑扑的脸蛋,水汪汪的大眼睛,简直像天使一样 。但是当她的小伙伴阳阳抓了把乱草,朝小兔子扔过去的时候,诗诗狠狠地往阳阳的脸上打了一巴掌,那副凶凶的样子,和刚才真是判若两人 。
阳阳一下子就哭了:“我们不是好朋友吗,你为什么打我?”诗诗的妈妈赶快跑上前去,攥住小姑娘的手,气不打一处来:这个小丫头平时什么道理都懂,但是一到做事就完全都不一样了 。
其实,有关道德意识的培养,让很多父母伤脑筋 。他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经常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甚至是自己的举动来?
孩子的道德意识是随着年龄逐渐形成的 。
儿童心理学家们通过对孩子们如何做出判断、如何实施欺骗,如何“搞阴谋”等行为的长期观察,以及通过让他们观看冲突场景的录像,了解他们对这些场景做出的反应等实验,总结出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轨迹:
一岁同情一岁的孩子开始形成同情这种感觉,因此当周围的小宝宝哭的时候,他也会跟着哭,而当旁边的人笑的时候,他也表现得很高兴 。
两岁安慰初步分享到了两岁,孩子们已经会安慰其它人了,比如抚摩被摔疼了的小伙伴,或者当妈妈哭泣的时候,给妈妈递毛巾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认识到,可以把玩具、糖果和其它小伙伴分享 。感受别人的感觉和分享是两到三岁的孩子能够做到的 。
三四岁不可以偷窃和撒谎98%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知道偷窃、伤害别人和撒谎都是不对的 。不过慕尼黑Max-Planck研究所的心理学家们发现,孩子们到了四岁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有了双重道的德标准,他们在智力上和社会能力上,已经能够揣摩别人的想法了,所以当他们为了得到某些好处,会去说谎话 。他们口口声声说“偷东西是可耻的”,但是对于偷来的糖果,他们绝对不会拒绝并且觉得“好吃极了” 。
学龄阶段基本的社会规范孩子们这个时候已经能把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区分开来 。他们既知道不可以打其它小朋友,也知道对老师和长辈不能直呼其名 。
孩子具备道德意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按照道德标准做事,因为这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积累 。
在孩子的头脑里,道德意识和符合道德的行为之间还有很大的鸿沟,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不能实践他们遵守道德的愿望 。这是因为,小孩子的知觉意识、世界观、生活经验都还需要进一步地收集 。
因此,对于孩子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行为,我们应当宽容处之,而不要扣上一些同道德相关的大帽子:
*当一个三岁的孩子跳上自己家的小汽车,握住方向盘得意地说“我会开车”的时候,我们自然不能把这看作是撒谎,因为这只是孩子还不能区分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
到了五六岁,他就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了 。
*小孩子经常情况紧急的时候或者不得已的时候做出“不道德”的举动 。比如,他们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撒谎 。他们在幼儿园里打小朋友,可能是因为他感受到威胁,或者还不会用语言来解决冲突 。
*有的时候,小孩子采取“过火”行为的时候

12
给孩子空间,亲子不如远子
打孩子,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