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也有“相思之苦”

【幼儿也有“相思之苦”】
为何婴幼儿也有“相思”之苦呢?其实婴幼儿相思 , 不同于成人的爱慕与思念 , 它是古人对婴幼儿心理的一种特定称呼 , 是指婴幼儿在离开了熟悉的亲人 , 改变了熟悉的环境以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退化和动作异常 , 如烦躁不安、不思、昏睡不醒或啼哭不止、睡眠不宁等等 。当这些东西重新得到以后 , 患儿便会恢复如初 。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 婴儿出生后 , 对母亲会产生一种依恋行为 。到4-5个月时 , 能认识母亲 , 并表示出对母亲的依恋 , 当看不见母亲时 , 会立即哭叫 。爬行以后 , 母亲一走开 , 会爬着追随;见到母亲出现 , 会伸出双手要母亲抱 , 或举双手快活地拍掌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幼儿逐渐熟悉了周围的人和物 , 有了进一步的心理依恋 , 如亲密的小伙伴 , 可爱的玩具等 。当这些环境一有改变 , 陌生的场面会令他无所适从 , 他就会变得孤单、沉默 , 出现“相思病” , 而一回到熟悉的人和环境中 , 婴幼儿就兴奋不已 。
有关调查表明 , 一些精神病或变态人格的发病原因 , 多是由于母亲和婴幼儿之间早期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 。或因种种原因 , 幼儿从小未得到母亲的爱抚 , 就常会出现拒食、夜惊或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 。或者由于搬迁、环境变化大 , 幼儿失去了形影不离的小伙伴 , 就会变得郁郁寡欢 , 甚至不说话 , 怕见人等婴幼儿孤独症的一些表现 。
本世纪40年代 , 鲍尔贝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 , 母亲与婴幼儿过早分离 , 如丧失双亲成为孤儿或父母离婚等 , 常常使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 , 怕做游戏 , 怕冒险 , 怕探索 , 怕发现自身以外的世界 , 乃至自己等 。
“依恋”是婴儿的“情感需要” , 婴幼儿失去依恋会有“相思”之苦 , 会害病 。因此 , 母亲应尽量多与婴幼儿共处 , 对孩子进行抚摸、亲吻、逗趣、拥抱 , 精心照料其起居 , 给予充分的母爱 。并鼓励和帮助孩子走出家门 , 主动与周围的小朋友建立伙伴关系 , 促进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发展 , 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样 , 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和伙伴关系 , 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