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营养补充之误区( 二 )


妈妈在做菜的时候可以变化多种花样,养成宝宝吃各种食物的习惯 。目前,我们主张1岁以后的幼儿每天至少应该吃到10种以上的食物,以后可逐渐增加到30种,可以将许多种类的食物合在一起吃,如“炒五丁”:将土豆、胡萝卜、豌豆、香菇、猪肉都切成小丁再炒 。又如罗宋汤,可以放洋葱、卷心菜、土豆、胡萝卜、番茄再加牛肉等,这些菜食物种类多,颜色鲜亮、营养成分全面,值得推荐 。
误区4:没有针对性的给宝宝吃保健品
专家分析:许多家长怕饮食中的营养成分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会买些营养品或补品给宝宝吃,如西洋参、白木耳、桂圆、蜂乳等,认为这些食品是补药,会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其实,这些营养补品的营养价值并不高,更有些补品还含有激素,有引起儿童性早熟的可能 。也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宝宝缺这缺那而给宝宝“恶补”,如给宝宝吃了鱼肝油,同时又吃多种维生素,吃了钙粉又吃多种矿物质的增补剂,造成某种营养素摄入过多或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失调,对宝宝身体发育十分不利 。
因此,在吃任何保健品之前要先了解宝宝身体的状况,如通过静脉血测定体内矿物质的情况,的确是某种元素缺乏才给予补充,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其实,药补不如食补!只要保持平衡的膳食,就能保证基本营养平衡 。而且通过食物得到的各种营养素,即使过量也能通过身体的调控作用而达到平衡,很少引起中毒 。
不良饮食行为之应对:
现在8个月大的玲玲在5个月前生长发育都很正常,5个月大时,由于感冒发烧,食欲变得很差,喂食时哭闹、拒绝奶瓶 。
从6个月开始体重增加缓慢,父母非常着急,只能在玲玲睡着的时候喂她喝奶粉,85%的奶粉都是在睡眠中摄入的 。
专家分析:这很可能和家长不正确的喂养方式和烹调方法有关 。在纠正宝宝的不良饮食行为时,需要修正的是家长的行为 。
对策1:对宝宝的进食要放松 。家长只需要提供食物的种类,吃多少则应有宝宝决定 。家长也必须了解每个宝宝的生长有个体差异,宝宝只要在正常范围内生长即为正常,而不能要求宝宝一定要“达标”,也不要去和其他的宝宝比较 。
对策2:饮食干预 。家长提供的食物种类要多,但每种食物的量不要太多,让宝宝能接受不同颜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质地的食物 。宝宝在接受新食物时都会将食物顶出或出现恶心,这是宝宝自我保护的能力,但家长不能就此将该食物从膳食中去除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宝宝不熟悉的食物经常让他看到,即使暂时不给他吃也无关 。这个技巧保证了宝宝一直有机会看到和尝试新食物 。
同时,在烹调食物时要注意色、香、味俱全,食物不要切得太大,要符合宝宝的口型才容易接受 。
对策3:进餐时间的安排 。不同年龄的宝宝进餐时间和进餐次数有所不同 。
4个月前每天一般进食7次配方奶粉,每次约120毫升(母乳喂养次数可更多);4—6个月的宝宝每天进食6次配方奶粉,每次150毫升,加上一次米粉;7—12个月的宝宝每天进食4次配方奶粉,每次180毫升,加上3次辅食;1—3岁的宝宝则每天2—3次配方奶粉,总量400—500毫升,加上3次正餐 。
一般的进餐时间为20—30分钟,吃不完就应该取走,在两个小时内不再给宝宝任何食物 。
对策4:利用就餐的环境 。固定的座位和食具更易形成条件反射,如让宝宝在高椅子上吃饭,久而久之当你把宝宝放到高椅子上就意味着要吃饭了,宝宝的大脑中就会形成进食的兴奋状,唾液腺也会分泌,为进食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