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地板价发行刷屏 到底谁之过?投行承销太弱 还是询价队伍偏小?

_原题为:IPO地板价发行刷屏,到底谁之过?投行承销太弱,还是询价队伍偏小?四大承销商这样看
摘要【IPO地板价发行刷屏 到底谁之过?投行承销太弱 还是询价队伍偏小?】科创板准上市企业上纬新材IPO地板价发行,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询价机构抱团压价、承销商承销能力太弱、当前新股发行机制存在漏洞……各类声音不绝而耳 。(券商中国)
科创板准上市企业上纬新材IPO地板价发行,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询价机构抱团压价、承销商承销能力太弱、当前新股发行机制存在漏洞……各类声音不绝而耳 。
作为连接企业和机构的承销商,在新股发行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既要顾及发行人企业的募资利益,又要顾及询价机构的投资回报 。如果说上纬新材承销商申万宏源尚不便出来言说,那作为毫无利益相关的其他承销商,对此又有何看法呢?
为此,券商中国采访人员特意选取了大、中、小4家券商投行资本市场部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为不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文中一律以ABCD替代受访对象 。
IPO现行定价机制不能体现承销能力
券商中国采访人员:站在承销商立场上,你对上纬新材最终的价格和募资怎么看?
券商A:从上纬新材公告的网下投资者询价结果看,可以得出三点:
(1)申购仍然踊跃,新股作为投资品种,仍然受到投资者追捧;
(2)从价格看,除了不到10%投资者报出高价外,九成以上投资者均贴着发行底价报价,说明至少对这只个股的投资价值并不认可;
(3)这个价格的形成,仍然属于一种市场行为,至于这个远低于行业市盈率平均值的价格是不是合理,还取决于上市后一段时间二级市场的走势 。
券商B:价格太低了些,上纬新材11.51倍的发行市盈率,远低于同行业最近一个月28.96倍的平均静态市盈率 。
券商C:最终发行价格严重偏离了绝对估值,募集资金规模扣除发行费用后不仅不足也的确偏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企业失去了上市的实际意义,这与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严重不符 。
券商D:上纬新材只不过因为规模小,触及10亿市值最低线引起了关注,事实上同批次的,有些价格比上纬新材分位数还要低,比如天臣医疗 。
券商中国采访人员:上纬新材发行过程中,承销商的承销能力被市场普遍质疑 。从投行资本市场专业角度,您认同这种观点吗?原因何在?
券商A:不认同 。事实上,承销商基本没有能力和手段影响发行价格,只是定价过程的执行者,但不论何种价格,都是现行定价机制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的结果 。现行的定价机制是比较科学的,并不依赖于承销商的承销能力 。
券商B:不认同 。判断一家券商承销能力的高低是要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去进行,而不能单从某一个项目、某一个特殊时期的个案去武断,更不应该持一棒子打死的态度 。如:某新股出现破发、某新股低于23倍市盈率、中小券商定价能力不足等,这些其实都不可取,也不客观真实 。行业不同,企业质地不同,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分析,不能单从某一个方面来判断券商的承销和定价能力 。现阶段出现了部分新股破发的现状,本来就是市场化发行下的一种正常现象,却引发了投资者对新股一级市场价格的碾压,在没有充分分析和研究企业价值的情况下不断给出地板价,这也是一种非理性、非正常的一级市场报价现象 。
券商C:不认同 。近期科创板以及创业板的新股报价行为已经扭曲,与主流投资者科学客观询价的宗旨严重不符,而且市场有机构在询价期间引导主要机构串通报低价,保证获配的同时还可以增厚获利;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向发行人收费的方式提高引导价格,这都是扰乱市场秩序的恶劣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