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刻停手?看这13个字,不停有大麻烦

小时候看古装剧,小编总是有一个疑问,为何每次演到法场行刑的时候,基本上不是有个人跑出来大喊一声“刀下留人!”就是受刑者自己喊一声:“我有冤屈!”然后行刑的刽子手还就真停下了手 。这皇帝定下的刑法,还能临场更改的吗?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刻停手?看这13个字,不停有大麻烦

文章插图
长大后查了资料才发现,嘿,这“刀下留人”还真管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刀下留人”的情况,的结合古代社会情况来看 。虽然说自唐宋起,中国古代就划分专门执掌行政之事的机关,大理寺与御史台;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并立 。
但我们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古代封建社会最高领导者是皇帝,哪怕古代司法机构再完善,律法再细致,只要皇帝一声令下,该怎么判还是皇帝说了算 。更何况古代那办案水平跟现代相比,还真称不上什么太过清明 。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刻停手?看这13个字,不停有大麻烦

文章插图
在这种皇帝没事插个手,古代判案水平又不咋地的情况下,发生些什么冤假错案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皇帝自己也清楚这点,为了体恤民情,也为了避免自己冲动判下什么冤案,古代皇帝就只能在行刑方面尽量放宽松 。
一开始这种行刑的宽松只是针对高阶官员 。汉朝时起,对于年薪达到2000石以上的高官,执行死刑前都需要皇帝复审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又有了新的变化 。据《魏书》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 。以死不可复生,俱监官不能评,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 。”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刻停手?看这13个字,不停有大麻烦

文章插图
北魏太武帝始定死刑复奏制度,要求哪怕地方上的死刑案都必须上奏给皇帝,得要亲自过问查明冤屈后,方可执行死刑 。这种死刑复奏制度在隋唐时期,则发展成了更为完善的三复奏制度 。
不论是斩立决还是秋后问斩,都必须在大臣们的参与下,问过皇帝三遍,包括行刑前都要再确定一遍,方可执行死刑 。这种三复奏制度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才在乾隆年间又慢慢改为一复奏 。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刻停手?看这13个字,不停有大麻烦

文章插图
因为判决时的诸多步骤,导致行刑刽子手也很怕真斩错人,那样子不仅自己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等翻案后说不准自己还会受到牵连 。到了宋朝时,还有一条专门的律法来处理“刀下留人”的问题:“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 。”
因这13个字,刽子手在行刑时就会特别谨慎,如果有人高喊“刀下留人”,立刻会停手查看是否有冤屈 。说起来,这“刀下留人”,还真救下了一员悍将的性命,那员悍将就是唐朝时期的“战神”,李靖 。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刻停手?看这13个字,不停有大麻烦

文章插图
据《旧唐书》记载,李靖最开始一心效力隋朝,因此在李渊刚开始起兵之时就想去跟隋炀帝告密 。结果密没告成,唐朝大军攻入长安后,李靖自己还被李渊给捉了去,绑上了法场差点就要“掉脑袋” 。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刻停手?看这13个字,不停有大麻烦

文章插图
李靖面对刽子手手中的大刀,无奈大喊道:“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靖这句话一出,立刻得到了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的认可,于是他向李渊申请释放李靖 。而李渊本就挺欣赏李靖的,加上儿子帮忙求情,顺水推舟放了他 。
说不定唐朝的三复奏制度,正是因为李靖的这桩案件才设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