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被盯上了

在中国,每卖出3袋牛奶,就有1袋来自伊利,伊利在中国乳制品市场拥有绝对的统治力 。
2020年上半年,伊利实现营业收入473.44亿元,比蒙牛多出近100亿元 。截至2020年9月18日收盘,伊利市值2394亿元,在A股食品饮料行业,仅次于5126亿元的海天味业 。
如果你在伊利上市当天,花900元买入一手股票,现在它的价值是30万元 。
即便如此,市值的变化仍然不足以表现出伊利的强势:在海外进口牛奶的冲击和国内地方品牌的蚕食之下,伊利仍然表现出了超然的市场地位 。
然而在业绩、市值突飞猛进的同时,在消费者层面,伊利的口碑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开始有不少消费者对伊利产品产生怀疑 。“奶太淡”、“蛋白低”的声音变高了 。
来自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超市的消费者,对伊利的态度为何出现了如此鲜明的反差?
资本市场“好学生”
伊利, A股出了名的大白马 。
自1996年3月上市以来,营业收入从3.55亿元上升至902.23亿元,翻了250倍;净利润从0.33亿元上升至69.51亿元,翻了211倍 。
亿欧认为,驱动伊利业绩长期增长的因素,主要在于“渠道+产品”能力 。
渠道能力方面,上市24年,伊利投入1600亿元的销售费用,仅在2020年上半年,这项费用就高达113.18亿元,主要用于广告营销 。
通过持续、高强度的广告输出,使得伊利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据凯度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伊利常温液态奶的市场渗透率为84.2%,市场下沉效应显著 。
2019年12月底,伊利服务的乡镇村网点103.9万家,平均每个乡镇村单位拥有伊利网点1.4个,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近10%的增速上升;
2020上半年,伊利新增经销商444家,达到12790家,由此可见伊利正在加大渠道下沉 。
从伊利的细分市场来看,2019年,华北、华南优势市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是265.41、237.22亿元,同比增长11.28%、11.51%,其他地区392.45亿元,同比增长16.82%,说明伊利深耕三四五线城市渠道依旧有较强的成长空间 。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对于伊利是分水岭,其他地区贡献的营业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华北、华南地区,平均高于整体增速4个百分点 。
复制能力方面,伊利更是几乎堵死了友商的创新空间 。
除了早期“酸酸乳”等例子,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常温酸奶的竞争 。当年,光明乳业首创中国常温酸奶品牌莫斯利安,口感比普通酸奶好喝,保质期也较传统酸奶要长,很快赢得市场青睐 。
2014年,光明乳业仅凭借莫斯利安这一个爆款单品,就实现营业收入59.6亿元,贡献了近三成营收 。
风光之日,也是衰落之时,单点成功,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狙杀 。
伊利紧随其后,2013年顺势推出安慕希 。2015年,当光明乳业的增长引擎莫斯利安遭遇瓶颈,营收同比下滑1.44%时,安慕希同比增长460% 。
到2019年,安慕希销售额突破200亿元,但2016年开始,光明乳业就没有再单列莫斯利安的销售情况 。
竞对蜂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947亿元,其中伊利+蒙牛占了1690亿元,剩下的2257亿元,足够诞生数个伊利强有力的潜在竞争者 。
事实正是如此 。伊利正面临四面楚歌的境遇:“宿敌”蒙牛的缠斗,地方品牌的割据,新兴品牌的冲击,以及进口牛奶的渗透 。
成立之初,蒙牛就是在对标伊利,曾连续四年蝉联中国乳业冠军,成为伊利最为忌惮的对手 。有伊利的地方就有蒙牛,就像可口可乐旁边总站着百事可乐一样 。
蒙牛几乎走着和伊利同样的道路:伊利有金典、安慕希、优酸乳、QQ星,蒙牛有特仑苏、纯甄、酸酸乳、未来星;蒙牛同样热衷砸钱做营销,2020H1销售费用115亿元,比伊利还多出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