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童才是健康儿童


玩童才是健康儿童

文章插图
许多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是:“就知道玩 , 还不赶快去学习!”“这孩子玩心太重 , 不会有出息 。”相反 , 如果孩子从小就忙着认字、数数或学习琴棋书画 , 父母则感到极大满足 , 甚至成为向他人炫耀的话题 。显然 , 这些父母在不自觉之中陷入了误区 。
儿童长大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 。但是 , 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 那就是玩 。他们玩泥玩水玩玩具 , 玩各种能触及到的东西 , 体会其中的感受与探索 。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 , 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 ,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学会了学习 , 同时也培养了健康的身心 。
1955年 , 我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
【玩童才是健康儿童】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时 , 我刚刚11 岁 , 从学校里没学到什么东西 。可是 , 由于醉心于玩耍 , 迷恋于高山与大海 , 使我的童年充满快乐 。雨天我们几十个小伙伴纷纷用泥巴筑坝蓄水 , 然后放水冲击下段小朋友的水坝 , 胜了则欢呼雀跃 , 不成功则继续筑坝 , 接受别人的冲击 。雨后 , 我们上山采蘑菇 , 赶海更是乐趣无限;我左手提着哧哧喷火的嘎斯灯 , 右手握着锋利的钢叉 , 在过膝深的海水中叉螃蟹和鱼……这迷人的童年体验 , 让我一生都热爱生活 , 热爱学习 。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 我对现在北京有线电视台双休日播出的《芝麻街》节目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曾看过《芝麻街》节目的一些片断 , 留下开心的笑声与难忘的记忆 。如单纯好奇的大鸟当守门员 , 因为高大笨拙 , 被一个孩子攻进了球还不知道 , 谁看了不乐?还有那个奉命把一大堆箱子搬下楼的玩偶 , 他自作聪明想滑下楼梯 。
那些箱子堆成高墙一般摇摇欲坠 , 小观众谁不心惊胆战?可那个人却还美滋滋的 , 结果吃尽苦头 。我想 , 正是这些幽默风趣的故事 , 既蕴含了人生哲理 , 又符合幼儿心理特点 。所以才会大受欢迎并经久不衰 。
我的记忆中 , 最早提出“玩也是学习”观点的是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提出:“如果‘玩’不再是学习时 , 我们就不应该让儿童玩了吗?我反对当玩是学习时才鼓励儿童玩 。根据《儿童权利保护公约》 , 玩根本就是儿童的一种权利 , 与学习并无关联的一种权利 。它也许并不有利于学习 , 但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
”我赞同卜卫的观点 , 这样可以更彻底更鲜明 。我们如以学习等理由不让孩子玩耍 , 是在剥夺儿童的权利 。
1996年 , 我们在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大型调研时发现 , 10岁—15岁的城市独生子女平均每日自由支配时间仅68分钟(不含双休日) 。他们每日课后时间主要用来温习功课 , 并且超过50%的儿童在完成学校功课后 , 还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课外作业 。
高达47%的父母承认 , “为了学习 , 不让孩子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86%的父母认为“孩子看电视多了影响学习 。”结果呢 , 1998 年 , 我们在进行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时发现 , “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 , 初中生11% , 而高中生仅仅占4.3% 。与此相关 , 许多儿童在传唱厌学歌曲 , 如:“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