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与人交战之际,秦国没偷袭还自发派10万人帮忙,这是为何?

【赵国与人交战之际,秦国没偷袭还自发派10万人帮忙,这是为何?】

赵国与人交战之际,秦国没偷袭还自发派10万人帮忙,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赵国似乎一直是强秦对外扩张的障碍,但这两个国家的祖先本来同为纣王手下大将飞廉,可以说是一个枝叶传下来的同宗之国,然而后来为了统一大业而互相敌对 。长平之战是秦消灭赵国有生力量的重要战役,这一战基本上决定了整个战国时代的走势 。
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出40万大军前去讨伐赵国,赵国方面也出动了全国的45万精锐力量去与秦一决生死 。秦国兵将如虎似狼,赵国军兵也能征惯战,这两军相遇就如同“太阿”遇到了“龙泉”一样:基本势均力敌 。然而有句话叫:“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顾名思义,一旦三军统帅有才就可以最大化激活士兵的战斗力,这样想要打胜仗也就不难了 。
当时秦与赵两国士卒的战斗力基本处于一个档次,所以秦、赵主将的军事才能成了决定这场战役的重要因素了 。结果秦国主帅白起采取了切断赵兵补给线来困死对方的正确战略方法;而赵国主帅赵括却因没有实战经验把自家45万人给坑得不要不要的 。于是乎赵括与45万赵兵基本全军覆没,而秦国在损失了20万人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后来果然秦国成功消灭了赵国 。
赵国与人交战之际,秦国没偷袭还自发派10万人帮忙,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秦赵在赵国时期基本是一对调解不了的宿敌,双方经常打得不可开交 。秦国一直想要消灭赵国这个心腹大患,然而却一直没能成功 。不过当时曾发生了件怪事情:长平之战前30多年,秦国还主动派10万人帮助赵国对付匈奴 。这就有点奇怪了,毕竟秦国一直希望可以灭掉赵国,按道理不应该去派兵帮助对手才是,更不会在长平之战前去帮助自己的敌人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消灭了中山国,并打败了匈奴,不但使得国家的领土增加了3倍,而且还经过改革使得赵变得强大了许多 。而武灵王在与匈奴大战时,秦国竟然没有趁机偷袭赵国,甚至还派出了10万秦军帮赵国吓唬别人 。当时强大的匈奴内部不和,因此力量削弱了一些,但这个游牧民族依然不能小看 。赵军在武灵王的带领下一路北上,开启了北击匈奴模式 。
赵国与匈奴展开了大战,而秦国却没有偷袭赵军,相反秦国派出了10万大军跑到秦匈边界吓唬匈奴,并严阵以待只等匈奴人前来送死 。匈奴本来就与赵国打得有些吃力,加上看到秦国又帮着赵国吓唬自己,于是输得一塌糊涂 。正因为秦国没有搞偷袭,又在气势上吓到了匈奴,所以赵武灵王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赵新增云中、雁门2郡 。这次秦国帮助赵国的行为距离长平之战只有30多年而已 。
赵国与人交战之际,秦国没偷袭还自发派10万人帮忙,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秦国为何要帮助自己的对手呢?这里看来应该与秦国自身利益有关 。匈奴身为游牧民族,不但侵扰赵国,也经常侵犯秦国 。相对于赵国而言,匈奴似乎是外敌,而秦赵均是“周王朝下的同宗之国” 。换句话说,秦赵之间的矛盾属于“周诸侯国之间的内部矛盾”,而匈奴则是秦与赵的典型“外敌” 。
如果赵把匈奴给消灭了,那么对秦的统一大业也有好处 。所以秦就派兵去吓唬匈奴,也算是为自己的利益出发了 。
诚征优秀稿件:投稿指南
相关推荐: 有了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敢废掉太子刘盈了,他为什么这么怕四皓?
不是刘邦怕四皓,而是刘邦爱江山 。商山四皓,光看名字(其实这不是名字,而是对四个人的称呼)也就知道,这是四个老头了 。古人普遍夭寿,四个白胡子的老头,很难参与到治理国家中来,更不用说形成一股足以分裂朝廷的势力了 。商山四皓不要紧,要紧的是他们所代表的知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