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促消费,商品怎么不大幅降价呢?

在前面一系列文章中 , 我们集中讨论了需求端促消费(详见《提高收入才能促消费 , 这笔钱该由谁出?》、《消费有多重要 , 牛市就有多必要》) , 但一个巴掌拍不响 , 促消费也要在供给侧发力 。
比如在经典经济学派看来 , 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斯巴德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消费低迷 , 企业只需要使他们的价格下跌到足够低 , 这样就可以卖出他们所有的产品了 。
降价当然可以促消费 , 那企业为何不降价呢?
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说起
在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前 , 经典经济学派一直坚信“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 也就是说在萨伊、李嘉图、马歇尔等经济学大师看来 , 供需是平衡的 , 需求不足是不存在的 。
经济衰退时 , 大量的企业因为产品找不到销路而破产倒闭 。面对铁一般的事实 , 这些大师何以还坚信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呢?难道他们只懂纸上谈兵?
凯恩斯正是从这个问题深入下去 , 写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我们而言 , 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 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需求不足 。
供给为何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 马歇尔做过清晰的解读:
“个人的全部收入 , 是用来购买劳动力与商品的 。有些人常常会把他的收入用掉一部分 , 再存起来一部分;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 大家都认为被存下来的一部分收入 , 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购买劳动力与商品 , 其实质与他用掉的一部分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 。”
也就是说 , 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成本 , 其实都会转化为收入——工人的工资、政府的税收、产业链合作伙伴的营收等 , 这些收入 , 或早或迟 , 最终都会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 从这个意义上 , 生产过程既制造了商品 , 也创造了对商品的购买力 。
在经典学派看来 , 虽然单个产品找不到销路的情况广泛存在 , 但就经济整体而言 , 供给与需求仍然是均衡的 。
显然 , 问题出在时间错配和空间错配上 。今年的产品生产创造的收入 , 如果都储蓄起来等到后年再消费 , 那么企业明年就会倒闭 , 工人失业 , 经济萧条 。到了后年 , 储蓄者也不敢消费了 , 供给和需求在低水平上重新达到均衡 。同样 , 若商品制造的原材料来自进口 , 创造的是国外居民收入 , 一旦商品出口受阻 , 也会导致需求不足 。
凯恩斯的建议是 , 在收入被储蓄起来的空挡 , 由政府扩大开支填补缺口 , 确保企业正常运转 , 撑到储蓄重新变成消费的时候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精髓 , 依靠有形之手调节内需 , 熨平经济波动 。
二战后 , 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 在凯恩斯主义的护航下 , 各主要经济体相继迎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期 。
成本 , 居高不下
同一个问题 , 凯恩斯的诊断是内需不足 , 开出的药方是扩大内需;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穆雷·N·罗斯巴德不以为然 , 他指出:
“人们喜欢用‘生产过剩’来解释萧条 , 无论是否为人接受 , 这种解释都是彻头彻尾的胡说 。企业只需要使他们的价格下跌到足够低 , 这样就可以卖出他们所有的产品了 , 所以 , 我们没有发现生产过剩 , 我们现在看到了产品的出售价格低于它们的生产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