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的纵横术

水果 , 在生鲜行业中的地位有些超然 , 相对而言 , 高毛利的产品里它最高频 , 高频的产品里它毛利最高 。
赛道非常诱人 , 但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互联网、传统商超无不想来插上一脚 , 却难以长期依靠水果盈利 。
这是个内功活儿 , 内行看门道 。
8月中旬 , 百果园与湖南果业龙头果之友达成战略合作 , 果之友100多家门店进行品牌升级 , 将陆续升级为百果园品牌店 。
对于已经拥有4000多家门店的百果园来说 , 算不得大事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百果园与之深度融合的同行 , 果之友并不是第一家 , 也不是最后一家 。
合纵连横的战略
早在2016年 , 百果园与宁波百果园果蔬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 将宁波百果园公司的10多家门店转加盟为百果园 。
提起这个让业界啧啧称奇的举动 , 余惠勇解释道 , “严格来说 , 宁波的品牌是属于侵权行为 , 但早期百果园本身发展也非常艰难 , 也没有精力兼顾 , 所以等我们准备进入宁波市场的时候 , 宁波已经有十几家百果园了 。这时候是勒令他摘牌、打官司要求赔偿还是怎么办?何必相互消耗呢 , 最后我们决定化敌为友 , 让宁波十几家百果园全面转加盟 。”
2017年 , 百果园与北京最大的水果连锁超市果多美达成战略合作 , 将果多美品牌纳入百果园体系 , 在北京地区保留了百果园和果多美两个水果零售品牌 , 实行双品牌运营 , 分别占据大众消费果品和高端精品果品两个市场 。
两次战略合作代表了百果园与同业品牌的两种合作形式 , 双品牌运营、全品牌加盟 。这次和果之友的合作 , 即为后者 。
双品牌运营的合作方通常拥有比较成熟的品牌 , 且与百果园有明显差异 。
因为过往的品牌融合大都获得了成功 , 越来越多的同业品牌向百果园靠拢 , 果之友则是第一个省级品牌 , 这对百果园而言 , 意义重大 。
全品牌加盟的合作方并不意味着品牌处于相对早期 , 反而需要掌舵者足够的胸襟和眼光 。“果之友创始人王伏华是非常睿智的企业家 , 他对果业长期的判断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未来果业将会面临的不是同业竞争 , 而是来自强大对手的跨界竞争 。”
余惠勇盛赞这位新的合作企业掌舵人 , 并向我们转述他的判断 , “如果百果园都赢不了 , 那可能整个业态都站不住脚 。”
且不说水果行业 , 各行各业的企业重组整合案例 , 十之八九是以失败或矛盾告终 , 就算是原创始团队也不乏四分五裂的情况 。
个中缘由五花八门 , 利益分配不均 , 感情失和 , 甚至是一方另外扶植了自营品牌 , 导致与合作方产生同业竞争 。
相对而言 , 直接收购乃至重启一个新品牌 , 看起来都是更好走的路 , 但余惠勇却认为 , 不到万不得已 , 不要采取这两种方式 。
“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 , 有一利必有一弊 。并购的确能让管理变得更简单 , 但是资源整合效率远远不是最优 。”
“生鲜连锁 , 本土化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百果园每到一个区域都要从头开始 , 自身发展会比较慢 。每一个友商都是我们潜在的合作伙伴 , 他们能够生存到现在 , 一定也都有可取之处 , 如果正面竞争 ,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说 , 还会毁了别人辛苦几十年建立的基业 , 丧失很多获得本地资源的机会 。与其这样 , 不如共同发展 , 吸引大量的人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