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所有关于生命的话题都是严肃的,因为生命值得敬畏!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最近,在一份试卷中,同事引用“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下》)”一文,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你是否赞同这位饿者的做法?请简要说说理由 。
统计一个班,赞同的学生有20人,占31.7%;不赞同的学生有43人,占68.3% 。
不赞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由的阐述 。现简要摘录几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学生甲:我不赞同,我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接受他人帮助不等于没有骨气 。
学生乙: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顾一时的面子而放弃求生的机会,太愚蠢!
学生丙:君子虽然品行高尚,但应该知道保全大局,而文中的饿者只知道一味遵守君子之道却不知变通,以致失掉性命,这是不理智、不聪明的做法 。
学生丁甚至学生列举了“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的实例来证明饥者的无知 。
这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学生的生命观异常强烈,这是一件好事 。但仔细揣摩一番,我们不能不心生悲凉 。生命固然值得敬畏,然而为了生的权利就能放弃做人的尊严吗?我们不应而且无法谴责孩子的思维,因为这里不仅有世界观人生观的认知问题,更有对文本的解读特别是对背景的了解问题 。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 。
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 。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 。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 。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 。黔熬又叫道:“嗟(jiē),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最后那个人饥饿而死 。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这位有骨气的饥民的举动,值得我们赞扬 。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拒绝食用美国大米……这就是做人的尊严!一个人有了自尊,他才知道前行的路在何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尊严,才能巍然屹立在这个世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