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


保留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

文章插图
我们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童心 。家长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幻想,好游戏,爱提问题 。可是有些家长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多数是要失败的 。
家长不理解孩子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家长不同,行为习惯和家长不同,等等 。孩子的做法往往带有时代特色,而家长的做法往往带有过去时代的痕迹,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当然会有很多不理解 。
那么,如何由隔阂向理解转化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 。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 。”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 。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 。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电动玩具去换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养个小蝌蚪会倾注全部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正常的 。
“每一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 。
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
美国学者赫茨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名孩子进行了调查,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主要要求有10条: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以同样的爱,不要偏心 。
(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信、撒谎,说话要算话 。
(4)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
(5)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
(6)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地予以答复 。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缺点 。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
美国《读者文摘》也曾刊登过一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充分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这对中国家长了解孩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 。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 。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
◆请爱护我,经常训练我对人的礼貌,指导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 。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 。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 。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