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提出的八字战略构想不可能实现:他与刘备的第二次争论,到底错在哪里?

要是评选《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一身是胆的虎威将军赵云赵子龙,绝对可以位列三甲 。但是在《三国志》中,赵云的地位却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之后 。有史学家评论说:赵云资历深能力强,原本是可以早早封侯并就任四方将军的,但是他总是跟刘备唱反调,所以才被刘备雪藏十年,为的是留给后主刘禅使用 。
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刘禅刚刚继位,马上就封赵云为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 。熟悉汉朝官制和军功制度的都知道,中护军权力极大,赵云未立新功而封侯,也属于格外优待 。
赵云是一位顾大局识大体的忠臣良将,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他两次跟刘备唱反调,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我们细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赵云和刘备的两次争论,第一次确实是赵云有理,第二次却可能是大错特错——他提出的八字战略构想,似乎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

赵云提出的八字战略构想不可能实现:他与刘备的第二次争论,到底错在哪里?

文章插图
劝阻刘备瓜分蜀中有主和无主田宅,彰显了赵云的高风亮节——那是赵云第一次跟刘备唱反调 。
赵云这次唱反调,无疑是完全正确的:“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
赵云说得对,刘备虚心接受,这才保持了蜀中的稳定,如果刘备只图一时快活和满足有功将领的私欲,肯定会受到蜀中名门望族的强烈抵制,他去争夺汉中的时候,后院肯定起火 。
刘备鸠占鹊巢夺取西川,一开始是很令蜀中各阶层反感的:“(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
刘璋为了避免蜀中生灵涂炭,主动放下武器,他治下的文臣武将乃至士卒百姓,都心有不甘:“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
【赵云提出的八字战略构想不可能实现:他与刘备的第二次争论,到底错在哪里?】
赵云提出的八字战略构想不可能实现:他与刘备的第二次争论,到底错在哪里?

文章插图
如果刘备入主西川之后大肆搜刮,那就是火上浇油,幸好赵云都头一盆冷水泼下,刘备清醒了一些,然后赵云就被雪藏了:赵云不但没有像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那样每人得到“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他的杂号“翊军将军”,也是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寸步不进 。
赵云在白身(无爵位)杂号将军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不但关羽张飞马超法正步步高升,就连后起之秀魏延(赵云之后的第二任牙门将军)也受封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北将军,地位比杂号翊军将军高出一大截 。
按照汉朝的军功制度,得一城或杀千人即可封侯,而赵云的功绩,可不仅是只得一城只杀千人 。
赵云提出的八字战略构想不可能实现:他与刘备的第二次争论,到底错在哪里?

文章插图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下巴东入巴郡,赵云独下两城,功劳居首:“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 。”
汉中之战,赵云又立下大功——在突入重围救出黄忠之后,面对曹操主力大军的追击,赵云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名将风范:“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边打边撤) 。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杀出再复杀入) 。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因功升任梓潼郡太守,再升广汉郡太守、蜀郡太守、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 。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