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罕见!唱空消费股研报火了 券商抱团唱多背后竟有这些秘密!( 四 )


“这一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并且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但表现形式可能更加温和,类似”乐歌事件“只是特例 。从根本上讲,上市公司和投研机构的利益存在一定冲突,而且工作模式也不同,两个不同行业的人很难完全互相理解”,一大型券商消费行业研究员表示,做实业出身的上市公司对自己的事业必然抱有自豪感,这也是其不断发展业务的动力之一,这类上市公司的高管大多希望投研机构可以更多地关注公司的具体业务,比如说多去探访车间、多去与一线业务部门交流 。如果投研机构能做到这一点,上市公司高管也会感到很欣慰很有共鸣 。但事实上,大多数投研机构的从业者,本身就是超负荷工作了,实在是很难在这方面做到完美 。
投研机构对效率和短期业绩的极尽追求、上市公司高管对于资本市场内在逻辑变化的不敏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方之间关注点的落差,而这种落差的时间久了,矛盾则无可避免 。不过,在采访中,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这种矛盾会逐渐减少 。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中的一个必经过程,随着信息日趋透明,价值投资理念得到推崇,不专业的投研机构和不懂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一定会在去伪存真的大浪潮中被淘汰掉”,袁东阳表示 。
在上述大型券商消费行业研究员看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成熟,只图赚快钱的机构会大大减少,随着奉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风格的机构增多,投研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调研也会更加深入,这些矛盾会愈发减少 。“现在越来越多投研出身的分析师或者投资经理会加入董秘或投资总监角色,实际上也是上市公司认识到资本市场背后逻辑的变化趋势”,上述深圳某券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
投研价值遭质疑
重建信任成当务之急
事实上,“乐歌事件”也使投研机构的价值遭到一定程度上的质疑,特别是券商研报曾出现多次“打脸”的背景之下,让上市公司、买方和卖方机构之间的信任变得岌岌可危 。
某券商通信行业研究员表示,投研“翻车”的情况从行业上来看毕竟是少数,部分研究员功利心较强、不肯扎实研究,同时也想留住客户,往往会过于着急出具报告、而忽略多方验证尤其是现场调研的环节 。另一方面,很多研究员覆盖公司过多、精力分配不足,对产业研究并未形成一定经验积累,这也比较容易对一些公司形成误判 。“很多研究员可能是金融工程、数学等专业出身,自身并未在实业有过工作经历,用研究模板刻板套用公司发展逻辑,往往就会出现”翻车“的情况 。”
据东方财富发布的《2019年券商研究实力排行榜》,2019年全年,国内共有88家券商共4144位分析师,发布了167594份研报,共覆盖2309家A股上市公司 。
“将近十七万份研报,有几份”翻车“也很正常 。但整体来讲,我国投研行业专业度是很高的,研究员多数也很认真负责”,北京一大型券商内部人士表示,在其看来,中国的投研市场太大了,出现偶发性“翻车”事件也很正常,而少数的“翻车”事件,可能是由于研究员经验不足、与上市公司沟通信息失误导致的 。
在袁东阳看来,好的研究一定是秉承专业、客观、负责任和独立等态度进行研究的产物 。投研“翻车”现象的出现,一定是在投研过程中,没有达到上述要求造成的 。
“在追求短期业绩最大化、博眼球、赚吆喝、娱乐化等趋势下,投研机构很可能不会花功夫对上市公司进行长期、深入跟踪和研究,相反,报告可能来自于复制粘贴,或者甚至出自于实习生之手,而”翻车“现场常出现的”假专家“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投研机构与作为研究对象的上市公司之间逐渐脱离、投研”闭门造车“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