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罕见!唱空消费股研报火了 券商抱团唱多背后竟有这些秘密!( 三 )


袁东阳表示,券商研究所与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的微妙关系,使其不愿意或者不敢轻易出具唱空报告,比如唱空某个标的可能使重仓该标的的机构受损,这将影响机构给研究所的派点收入,或者券商与上市公司有其他方面的合作,若唱空该公司,可能影响后续合作 。
“A股缺乏做空机制,在做多为主要策略的情况下,唱空报告即便正确也难以有效发挥价值 。同时,价值投资理念未占主导的情况下,研报结论正确与否其实并不是大家最关心的,如果这些报告能提供投资机构与上市公司的沟通渠道,或者能提供更多消息,也仍能得到市场认可 。”
在袁东阳看来,唱多、抬轿子多于唱空的现象,是券商研究所在特定市场环境中的最优选择,因此,若资本市场生态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还将大概率维持 。
上市公司、投研机构上演“相爱相杀”戏码
如何重建信任成当务之急
“乐歌事件”刚刚过去一周,但留给资本市场的余波仍在 。表面上看是上市公司对投研机构的情绪宣泄,但背后实则是二者之间长久以来矛盾的积累,只不过这一次表现形式相较以往更为激烈而已 。
在采访中,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抱怨投研机构“不专业”,投研机构认为上市公司“不懂资本市场”,这一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并且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但随着信息日趋透明,价值投资理念得到推崇,不专业的投研机构和不懂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将会被淘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此,二者之间重建信任也并非易事,需要投研机构通过审慎调研摸清市场运作规律与机理,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敬畏市场、尊重企业家精神 。
相爱又相杀?
上市公司和投研机构矛盾积累已久
在资本市场中,从卖方投研、买方机构再到上市公司,这三类角色的关系互动性日益加强,关系也较为微妙,一方面是“有爱”的互相成就,毕竟对于很多上市公司高管而言,无论是出于市值管理还是推介公司的需求,都需要熟悉资本市场的生存逻辑,背后往往也和公司股价变动有着强关联 。“尊重市场熟悉市场”实际上已成为上市公司做好投资者关系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另一方面,利益冲突让两个不同行业的人心存芥蒂,上市公司抱怨投研机构“不专业”,投研机构认为上市公司“不懂资本市场”,矛盾不可避免,类似“乐歌事件”则是矛盾的爆发 。
联储资管投研部总经理袁东阳告诉采访人员,这种现象可能并不是情绪宣泄,或是客观存在的,且应该不只是个例 。在其看来,随着资本市场扩容,从业人员、机构和上市公司数量都迎来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投研机构面对的是一个数量更为庞大、差异更为明显的研究群体,对效率和短期业绩的极尽追求,使得某些投研机构难以对上市公司进行持续和深入的跟踪和研究,从而使得某些研究结论显得不那么专业;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入市门槛降低特别是注册制实施以后,为更多优秀公司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平等的融资机会,但不可避免地也使一些并不致力于自身长远发展和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公司进来,这些公司自然也就不那么了解资本市场 。除此之外,市场强调得更多的是对投资者进行教育,以及对企业上市过程的辅导,而对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似乎相对滞后,这也是造成上市公司被认为不懂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 。
深圳某券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投研人员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尊重市场”,分析师也需要“尊重产业” 。在该人士看来,受考核机制和行业浮躁心态的影响,尤其是基金管理人对短期排名的追逐,不少投研人员往往会忽视短期股价波动,趋势投资或者主题炒作反而成为部分买方资金关注的重点,卖方研究员从“研究公司”变成“研究股票”,仅关注和股价变化相关的变量,这种调研模式或者短期化功利现象,既不利于掌握公司基本面,也不利于发觉真正的投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