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设的胡同


走出自设的胡同

文章插图
【走出自设的胡同】《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 。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 。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 。其实这两张“纸阄”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难为刘墉 。如果换了别人,无论抽到哪张“纸阄”,都难逃一死;而聪明的刘墉早就猜到了这一点,他灵机一动,上前抽出一张“纸阄”,看也没看,便一口吞下肚去 。
剩下那张“纸阄”被当堂打开:上面写的是“死”字 。这就证明刘墉方才吞到肚里的那张“纸阄”是“生阄” 。于是,乾隆皇帝只好当堂赦免了刘墉 。

刘墉“吞阄”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有些时候,捆住我们手脚、阻止我们前进和成功的,并不是我们勇气不够,力量不够,条件不足,而是那些我们经过多年积累来的经验 。那些经验所引发的习惯性思维像一条粗大的绳索,把我们全新的思维、发散的思维捆得紧紧的、死死的,使之一成不变地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导致我们“作茧自缚”、“裹足不前”、“坐以待毙” 。
只有走出自设的思维胡同,击碎思维定势,激活全新思维,我们才能像刘墉那样“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到达成功的彼岸 。

在这个世界上,束缚人的,往往是自己的思维 。
在这个世界上,挽救人的,往往也是自己的思维 。

【①此文为文①章,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