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会有“自卑情结”


为何我们会有“自卑情结”

文章插图

有些人的自卑,在言行举止中很容易被看出来 。
另一些人的自卑就隐秘许多:
他们是大众眼里的优秀者,却频频找一些“实在不怎样”、对他们不好的对象;
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却总选一些别人看来低于他们能力的工作;
或者,ta让你觉得有些遥远,似乎总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
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 。
那么,什么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人又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结的?
为什么我们说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
这就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内容 。
01、自卑感,是一种“比不上”的感觉自卑感来源于“比较”,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它可能是在与外界的人比对时,产生的一种“比不上”或“比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与自己的理想标准对比中,感受到的“无法实现”或“能力不足” 。
这种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可能威胁到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存在的价值 。许多人还会将这种自卑感压抑到潜意识的层面 。
同时,这种“比不上”的感觉,也驱使着个体做出一系列行为,来补偿它所带来的脆弱和羞耻感 。
不同的人在面对自卑时的补偿行为有所不同 。有些人会通过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获也是对这种脆弱和羞耻的抵御 。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以回避他人的方式来逃避自卑感,他们认为,只要不与他人往来、并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够避免“比较”的场景,也就不会产生自卑了 。
这就导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内在动力;而后者就有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让他们变得更自私、更自我为中心 。同时,后者也更容易成为那些有自卑情结的人 。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每个人都体验过,而且也是正常且健康的 。但自卑情结却往往是不健康的 。
02、更负面的恶性循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 。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地感到自卑 。它更像是一个人们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
自卑情结,由阿德勒心理流派的创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 。他认为自卑可以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Warta, 2008) 。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人的自卑情结就产生了 。
1、什么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体会到的不足感(Sicher, 1991) 。这种不足感可能因为个体生长发育速度落后于同龄人、生于贫困家庭、或者不当的家庭教育等等 。
其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 。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使个体在童年时经常感受到无助、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愚笨,或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别人等等,这些都是个体最初自卑感的来源 。
例如,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长大了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
人在面对原生自卑时的自我保护
Alfred Adler认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它有点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防御机制 。不同的是,自我保护被个体用于抵御外在环境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产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御机制是用于解决来自个体内部超我(内在道德标准)和本我(内在冲动)之间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