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存世不多,捡漏几无可能

关于汝窑的传世数目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中国陶瓷史》的说法,认为传世不足百件 。另一种说法是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中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六十五件,且注明了出处 。

汝瓷存世不多,捡漏几无可能

文章插图
在宋代,并没有形成瓷器底下写款的制度,只有部分瓷器写款 。比如汝窑的款识有这么几种:第 一种是甲、乙、丙 。这就是编号,按照顺序很好理解 。但这种编号不是烧制的时候写上去的,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 。
【汝瓷存世不多,捡漏几无可能】汝瓷烧造在北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经历战乱、动荡、匠人和技艺的流失,至南宋时,周辉所著《清波杂 志》中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而千年后的今天,汝窑更显稀而贵,真品难得一见,可查证的不超过79件,迄今为止,历代墓葬中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窑址出土的几乎都是残件 。汝州民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窑一件”的口碑也在收藏界中广为流传,足见汝窑瓷器之珍贵 。
汝瓷存世不多,捡漏几无可能

文章插图
2012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阿尔佛雷德·克拉克夫人旧藏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1.85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加上佣金共2.0786亿港元,创出汝窑拍卖新纪录 。
汝官窑灰白色胎的形成与胎的化学组成和烧成气氛有关 。汝官窑胎含有2%左右的Fe2 O3和1%左右的Ti O2,其铁钛含量比唐代邢窑、巩县窑等著 名北方白瓷稍高,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必然会呈现灰白色 。
汝瓷存世不多,捡漏几无可能

文章插图
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 。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 。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 。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 。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 。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 。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
汝窑的定义:宋金时期在汝州地区烧制的所有青瓷的统称,汝窑特点是天青釉、芝麻钉、鱼鳞片 。原则上我们中国的窑口命名以“瓷以地为名,窑以州为名” 。宋代这里地处汝州下辖,所以称为“汝窑” 。从文献记载看,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在北宋晚期至金,有学者推测大概只有20年或40年 。由于烧造时间短,致使产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传世品不足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