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社区大学”为乡村建设注入幼教力量

侯兆川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太行山深山区腹地 , 位于河南新乡 , 这里地理位置偏僻 , 大多村落都在深山区 , 教学点布局分散 , 师资力量薄弱 , 教学设施落后 。 2012年 , 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 辉县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 , 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也是在2012年 , 我和团队从县城来到这座大山 , 想要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出一份力 。 可走进村子 , 却发现这里缺乏生机 ,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居多 , 老百姓精神世界匮乏 , “小学化”教育方式根植在幼儿家长的内心 。 于是 , 我们开办了“社区大学” , 走上了靠成长教师发展园所、靠成长家长成就孩子的道路 。
将家长卷入幼儿园教育中来
我们发现侯兆川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 。 我们秉持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 , 依托丰富的乡土资源 , 构建了颇具乡土特色的生态课程 。 当地村民广泛种植的花生、玉米、红薯、高粱 , 乡村田野里的玉米皮、树叶都成了我们的课程资源 , 这些材料既绿色环保又经济适用 , 成为构建课程的有利资源 。
与此同时 , 我们坚持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的学习方式 , 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 亲近大自然 , 听闻大自然的声响 , 亲身感受活动的乐趣 。 在种植园中 , 孩子们从翻土、播种到除草、浇水 , 从观察秧苗生长到收获果实 , 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 教师们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 , 学会了利用树叶、花生、葫芦等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
我们还运用多种方法带动引领家长 , 提高家长素质 ,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 我们面向全体家长开放阅览室 , 让他们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 并利用家长会、读书会给他们搭建分享交流平台 。 我们带领家长走进山东聊城参观葫芦文化艺术节 , 带领他们到辉县市学习剪纸、听专家讲座等 , 让他们走出大山亲身感受、体验浓浓的学习氛围 。 我们还请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晓红教授定期到幼儿园给家长作科学育儿知识专题讲座 。
我们的真诚和执着影响了家长 , 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有了很大成效 。 我们发现家长在思想上、态度上、行动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 他们开始主动走进幼儿园 , 来到孩子们身边 , 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去 , 比如与孩子们一起参与种植活动 。 更重要的是 , 家长慢慢懂得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 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 , 拉近了我们与家长的距离 。
用“课程”改变百姓精神生活
一个特殊的机缘 , 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到川中调研 。 看到很多家长在帮幼儿园插红薯秧 , 他很惊讶在这偏僻的山区竟然有家长对教育如此热心 , 他建议我们创办“社区大学” 。
“社区大学”是干什么的?怎样定位呢?我们一无所知 。 孙教授明确告诉大家 , 它既不是家长学校 , 也不是农民技术学校 , 而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地方 。 “社区大学”的目标是让社员做学习型家长 , 实施科学育儿;做智慧型成员 , 营造幸福家庭;做建设型村民 , 打造和谐社区;做有梦想的新人 , 带动家乡发展 。
于是 , 我们大胆创办了以幼儿园为依托的“社区大学” 。 既然是“大学”就应有课程 , 我们从教师的特长和百姓需求入手 , 最初开设了“生活与健康”“美工创作”“舞蹈”“国学知识”四门课程 。 经过半年试课并和孙教授集体研讨 , 课程增加到24门 , 有育儿知识、卫生保健、法律常识等提高成员认知水平的课程 , 有美术创作与欣赏、非洲鼓、舞蹈、音乐与欣赏等丰富成员生活的艺术课程 。 我们鼓励家长以及十里八村的百姓走进“社区大学”课堂 , 学员中既有“90后”的年轻妈妈 , 也有年过七旬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 。 “社区大学”没有门槛 , 不分年龄 , 只要想来 , 只要愿意来 , 都一律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