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想让娃跟你聊幼儿园的事,从培养娃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开始

婴儿|想让娃跟你聊幼儿园的事,从培养娃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开始
文章图片

怀孕的时候 , 我们想着等“卸货”后就会舒服了 , “卸货”之后 , 我们又想着等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就会轻松点了 , 可是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后 , 我们又开始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得饱不饱 , 睡得香不香 , 玩得开不开心 , 有没有被小朋友欺负……
很多父母会因为担心而变得焦虑 , 所以每次孩子放学后 , 都迫不及待地问孩子各种问题——上午玩什么了?午饭吃了什么啊?跟哪个小朋友玩了啊?……
可是很多孩子都是一问三不知 , 或者问什么都是点头 , 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并不多 , 我们就会“疑神疑鬼” , 变得更加焦虑 。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后 , 不能很好地跟我们聊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 说明孩子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不强 。
婴儿|想让娃跟你聊幼儿园的事,从培养娃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开始
文章图片

脱离语境的语言是指用来描述当下没看到的事物或当下没有发生的事情的语言 。 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 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 。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跟你说:“妈妈 , 我们今天中午吃了酸酸甜甜的排骨和沙蛤汤 。 ”就是脱离语境的语言——孩子已经离开幼儿园这个语境 , 却还能用语言把幼儿园发生的事表达得清清楚楚 。
但是现实生活中 , 经常出现放学回家后 , 妈妈问孩子吃了什么 , 孩子会回答不知道 , 或者答非所问 , 这就是孩子脱离了幼儿园的语境后 , 就无法描述发生过的事情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跟孩子小时候语言环境的缺乏有关系 。
1、经常得不到父母回应的孩子
美国堪萨斯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挑选了42组家庭 。 研究团队持续关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从9个月到3岁的成长状况 。
研究持续了三年 , 他们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 , 有的家庭花了至少4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对话 , 有的家庭仅花了20分钟 。 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数量差异也很大 , 有的家庭每小时给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之多 , 有些不到50次 。
婴儿|想让娃跟你聊幼儿园的事,从培养娃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开始
文章图片

这种每天的差距日积月累 , 到孩子3岁的时候 , 孩子之间的语言鸿沟足足有3000万个词汇 。
研究人员用了三年时间 , 证实: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 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 也就是说 , 即使孩子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 , 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建立积极的语言环境 , 孩子的表现并不会比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好 。
婴儿|想让娃跟你聊幼儿园的事,从培养娃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开始
文章图片

2、两岁以下就看电子产品的孩子
帕特丽夏·库尔博士的团队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 。 其中一半婴儿听的是真人亲口说出的中文 , 另一半婴儿听的则是录音或视频设备播放的中文 。 经过12次实验后 , 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 , 另一半则毫无反应 。 类似的实验还有让孩子观看视频和真人演示动作 , 实验结果同样是只有观看真人行为的孩子能轻易模仿该动作 。
婴儿|想让娃跟你聊幼儿园的事,从培养娃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开始
文章图片

电子产品 , 包括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游戏机 , 它们不能关注孩子 , 也不能与孩子交流 , 更不能和孩子轮流谈话 。 即使电视中有看似益智的互动环节设置 , 也是固定不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