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别再用你的情绪操控孩子了

教育的最终目的 , 是为了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 , 建立善恶是非的标准 , 而不是为了培养出听话却麻木、隐忍的“懂事”小大人 。
前段时间 , 在微博上看见一位博主讲述了一段自己在高铁上的经历:
博主坐高铁 , 座位后面是一对母子 , 孩子大约6岁左右 , 总是拿脚使劲踢博主的椅子 , 持续了上百下 。
博主就回头跟孩子妈妈说:“能不能请您 , 让孩子别踢我椅子了?”
孩子妈妈随即对孩子说:“别踢了 , 阿姨生气了 。 ”小孩子乖乖听话 , 停止了捣乱 。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别再用你的情绪操控孩子了
文章图片
正如博主所说的 ,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一开始就错了 。 在这种教育下 , 孩子并没有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 并没有意识到 , 他做错的是“踢凳子”的行为 。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别再用你的情绪操控孩子了
文章图片
加上父母的教训总是把矛头引向别人 , 小孩自然就学会了 , 把能赖在别人身上的都赖在别人身上 , 包括也能把矛头指向教他这样做的父母 。
许多家长在评论区表示共鸣:父母的待人接物、三观水平都隐形地传递给后代了 , 做父母前 , 要先做好自己 。
但也有家长认为 , 带好孩子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 , 既然孩子安静下来 , 那么管教的目的就已经完成 。
但实际上 , 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 是一种偷懒且不负责任的教育 。
1.
生活中 ,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快回家吧 , 要不妈妈生气了!”“你再不好好吃饭 , 奶奶生气了!”等等 。
大人们似乎认为 , 只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 。
表面上 , 这种教育方式确实很有效 , 大多数情况下 , 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 , 都会停止自己的行为 , 顺从家长的意愿 。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别再用你的情绪操控孩子了
文章图片
然而 , 事实上 , 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 就是企图在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 , 这样的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
有心理研究显示 , 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 , 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 , 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 , 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 久而久之 , 为了不惹别人生气 , 为别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活得很累 , 也很难得开心 。
一方面 , 他需要刻意去讨好周围的每个人来认可自身的价值 , 另一方面 , 他自己的需求也在蠢蠢欲动 , 这就很容易导致他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 。
不迎合别人 , 他会觉得自己不好 , 有一种罪恶感、恐慌感 , 就好比当年惹妈妈奶奶生气的感觉 。
其次 , 这种情绪上的控制 , 并不能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 。 致使孩子在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上 , 依靠的是他人的情绪表现 , 而非事情本身 。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别再用你的情绪操控孩子了
文章图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 , 而在家庭中 , 家长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 ”
大人们努力的想把孩子雕塑成人见人爱、乖巧懂事的模样 , 却没有发现 , 在孩子的乖巧懂事背后 , 仍然是错误的价值导向 。
2.
“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没哭 , 所以你也不能哭 。
你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 。
都怪这个护士姐姐 , 把我的宝宝扎痛了!打她打她 。 ”
把道德规则具体化 , 用“其他人的评价”表现出来 。 这种方式 , 在孩子缺乏理解能力的幼儿阶段总是屡试不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