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有两种回答,伤孩子最深

“妈妈 , 我想再玩一会儿 , 好吗?”
女儿玩手机 , 明明说好的看一集动画 , 可到点了她就开始央求 , 说要再玩一会 。 看着她可怜巴巴的样子 , 我不忍心强行收走手机 。
孩子耍赖 , 这种情况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 。
我看心理学著作《孩子挑战》 , 才明白 , 孩子破坏规则 , 其实是在挑战父母的底线 。
如果父母一步步退却 , 那孩子则会一点点破坏规则 , 到最后 , 他可能不会服从父母定的规矩 。
父母不同的处理方式 , 会决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 有两种回答 , 对孩子伤害最深 。
“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有两种回答,伤孩子最深
文章图片
一:两种回答 , 最伤孩子
①让步妥协
明明说好了一件事 , 孩子却频繁破坏规则 , 要求再玩一会儿 。 作为父母 , 即便知道答应孩子的请求不对 , 但看着孩子泪眼汪汪的样子 , 又忍不住内心动摇 , 最后做出让步 。
孩子都是机灵鬼 , 他一旦得逞 , 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要自己不哭 , 那就可以不遵守规定 。
这次是玩手机 , 下次就是不按时睡觉 , 再下次就是父母说什么他都要“谈条件” 。 你会越来越觉得 , 自己管不住孩子了 , 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了 。
发生这样的情况 , 其实就是我们一次次妥协让步造成的 。 孩子知道 , 自己可以一次次触碰父母的底线 , 一次次违反规定 。
这样的孩子 , 会变得很任性 , 只要他哭闹 , 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
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 , 以后步入社会 , 会吃大亏 。
“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有两种回答,伤孩子最深
文章图片
②直接说“不”
既然不能妥协 , 那直接说“不”就可以了吗?
身边有位宝妈 , 一直跟我抱怨自家儿子有“偷”钱的习惯 。 她放在柜子里的零钱总是无缘无故少几张 。 刚开始她觉得很奇怪 , 后来才发现 , 是儿子偷偷拿去花了 。
后来问孩子才知道 , 原来每次儿子提要求 , 她觉得不合理 , 就直接拒绝 。 后来孩子明白 , 跟妈妈提要求 , 她总说“不行” 。
孩子也就不提要求了而是“另想办法” 。
孩子不仅偷拿零钱 , 还常撒谎 , 就是为了躲避大人的追查 。
妈妈叹了一口气:纵容不对 , 拒绝也不对 , 这孩子该怎么管啊?
“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有两种回答,伤孩子最深
文章图片
在心理学上 , 有一个词叫“未完成情结” 。 它指的是 , 如果一个人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 , 那这件事就会一直在心中困扰他 , 促使他去继续做 。
孩子也是 , 如果他想做一件事 , 被父母直接拒绝 , 那这件中断的事情就会变成“未完成情结” , 一直困扰他 。
这就像我们听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 正听得入神 , 突然就不让我们听了 。 这时候 , 我们会很难受 , 依然想继续听 。
既然妥协不行 , 直接拒绝也不行 ,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有两种回答,伤孩子最深
文章图片
三:几个小技巧
《孩子挑战》在讲述规则时 , 有为父母提供几个小建议 , 我们不妨一起看一看 。
●提前和孩子商量
比如孩子玩手机 , 我们可以提前和他商量 , 看什么内容 , 看多久 。
我女儿看小猪佩奇 , 我就跟她说好 , 只能看3集 , 到点了必须还给我 。
我还会问她 , 如果看完3集 , 她还想继续看 , 不愿将手机还我怎么办 。 她则会想出方案 , 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 比如一周不能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