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打孩子的这几个坏处后,掌控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妈妈 , 她的女儿步入二年级 。 由于孩子爸爸工作地域的关系 , 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只能依靠妈妈 。 原本在公司担任市场总监一职的她 , 为了孩子学习 , 不得不选择离开 , 另外选择了一个时间充裕 , 薪资一般的工作 。
自从知道打孩子的这几个坏处后,掌控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图片
平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基本能稳定在94~99之间 。 临近大考 , 妈妈给孩子复习期间发现孩子反复在一个问题上出错 。 她多次严肃地批评孩子 , 可孩子还是不改 , 她就动手打了孩子 。 从此 , 一去不复返 , 打孩子成了日常必备 。
她很苦恼 , 也很想改正 , 可是一看孩子反复在一个问题上犯错 , 她就会忍不住打孩子!
自从知道打孩子的这几个坏处后,掌控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图片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她并不提倡打孩子 , 打孩子并非教育首选 。
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你打了孩子 , 孩子会觉得这事就过去了 , 抹平了 。
第二、我是你亲生的孩子 , 你总不能把我打si , 孩子有恃无恐 。
第三、经常打孩子 , 孩子会觉得你能给他最厉害的惩罚就只有打 , 不会再有更厉害的!
第四、给孩子的情绪反馈是父母易怒 , 不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 只会使用暴力手段 。 将来他也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 也同样会把暴力手段用在别人身上 。
自从知道打孩子的这几个坏处后,掌控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图片
这四点不管哪一点都细思极恐 , 孩子把打当成我们最后的底线 , 那么假如他已经不畏惧父母的挨打 , 又会做出怎样的行为?
同事的女儿 , 即将上初中 , 按他的说法 , 为了学习上的事情 , 没少动手 。 起初刚打孩子那会儿 , 孩子是进步了一点 。 过段时间 , 又如此 , 他还是选择动手 , 打算让孩子长长“记性” 。 随着孩子长大 , 他发现再打孩子 , 孩子一点也不闪避 , 直挺挺的站原地让你打 , 以前还会哭着喊着自己会改进 。
自从知道打孩子的这几个坏处后,掌控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图片
他形容自己的教育方式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 有劲使不上 。 他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底线交代了 , 孩子便有恃无恐 。
更别提那些离开父母 , 走上社会的青年们 , 父母这条防线都溃散了 , 最后的防线只能是法律 。
那肯定有父母说 , 脾气一上来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动手了?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里曾提到 , 人们生气、愤怒只是短暂的情感 , 是可控的 , 人们之所以愤怒其实是有“目的”的 。
自从知道打孩子的这几个坏处后,掌控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图片
举个例子 , 假如你正在对孩子发脾气 , 这时候电话响起 , 你随手接起电话 , 语气不好地想问是谁?结果听到是公司领导打的电话 , 我想你会立马变了声调 , 以相对温和的姿态和领导对话 , 但等电话一挂 , 你又恢复愤怒、生气的面孔!
这就是典型的为了生气而生气 , 你需要表现出愤怒、生气 , 让孩子知道你此刻的心情及态度 , 甚至希望以这样的表情让孩子惧怕你 , 按你的要求做事 。
自从知道打孩子的这几个坏处后,掌控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图片
所以想要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 最重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 如何控制自己:
1、及时察觉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都说冲动是魔鬼 , 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 当发现自己已经开始生气了 , 生呼吸 , 问问自己生气的目的是什么?生气了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么?如果不能 , 那为何不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