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家园合作让“种子课程”更有味

我园地处有“文成粮仓”之称的二源镇 , 位于农田周边 , 是一所被菜园子环绕的幼儿园 。 基于园所实际 , 结合农耕文化优势 , 我们开展了以种植为特色的“种子课程” 。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 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家长是我们独特的课程资源 , 如何充分运用资源 , 让家长从旁观者和评价者变成“合伙人”呢?
“灵魂拷问”引深思
秋季的早晨 , 一位家长接到老师通知给孩子送锄头 。 当他看到孩子穿着防水服站在农田里笑着朝他打招呼 , 说“爸爸 , 我在割稻谷”时 , 家长叹了口气说:“我当了一辈子农民 , 种了一辈子田 , 你们怎么还让我的孩子种田?”说完 , 家长摇头转身离开 。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 , 家长对学前教育也更加重视 , 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灵魂拷问”呢?我们发现原因有二:一是我园地处农村 , 留守儿童居多 , 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较为陈旧 , 对幼儿园的课程开展存在诸多的不理解;二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 教师对家园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半习以为常、一半毫无头绪的情况 。
2020年 ,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推出农村课改项目——九把钥匙 , 其中“家园合作站”这把钥匙成功打开了家园之间的心门 , 促使家长走进幼儿园 , 成为课程的“同盟军” 。
基于农村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不理解这一情况 , 我们分年龄段召开家长茶话会 , 讲解园本课程、一日活动等方面内容 , 并梳理不同年龄段幼儿种植能力的发展以及累积的经验 , 让家长感受:课程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收获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 , 我们的探索之旅正式开始 。
多维观察 , 转变观念
跟岗式学习:看“种子”发芽 。 鉴于家长存在“孩子在幼儿园就是玩”的观念 , 我们尝试让家长通过跟岗式学习 , 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 , 了解幼儿园的“种子课程” 。 在此过程中 , 家长发现孩子拥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自主服务意识 , 以种植为主的“种子课程”渗透在方方面面 , 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行习惯 。
探秘式走进:画中的世界 。 在入园观察时 , 我们提供了孩子们的画作 , 主题是“奇奇怪怪的种子” 。 我们希望家长通过观察画作 , 从其中的颜色、结构等方面 , 看到孩子绘画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 在孩子稚嫩的画作中 , 家长们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植物、形色各异的水果、五颜六色的种子……看到了带有孩子奇思妙想的丰富精神世界 。
记录式观察:小农夫的耕种 。 “小孩能种什么?瞎折腾 。 ”有的家长这样说 。 为此 , 我们邀请一个班的孩子 , 进行现场种植 。 家长们利用“K-T-R-H记录表” , 通过“你知道怎么种、你觉得孩子会怎么种菜、结果是什么样的、孩子收获或学习到了什么”来观察孩子是如何独立进行劳作的 。 通过记录式观察 , 家长发现孩子们的种植经验远比成年人想象中的更丰富 , 孩子们认真的模样也深深印在了家长的脑海中 。
亲身体验 , 儿童为本
创造性体验:科技种植的魅力 。 在家长眼里 , 科技种植就是机器种植 , 孩子能学到的知识更少了 。 对此 , 我们组织家长与孩子一同前往农庄实地察看 , 了解气雾培与传统土培的区别 。 然后 , 邀请农庄老板指导我们进行种子的培育 。 在这次活动中 , 家长体验了“种子课程”的多元化 , 感受到了科技种植的便捷 。
参与式体验:课程中的奥妙 。 家长成功种植后 , 又提出了新的疑问:“我们行 , 孩子行吗?”于是 , 我们开展“家园帮帮忙” , 与孩子一起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 提供海绵、喷头等装置 , 并邀请家长担任科学老师 , 开展助教活动 。 三个月后 , 家长看到廊道上的白菜 , 都惊叹不已 , 更加相信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