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反复讲100多遍,3岁娃恼人的背后,是智力“爆发式”

布妞在开始读绘本后 , 一本书要啃好几遍 。 尤其是进入3岁以后 , 一个故事非缠着我一遍又一遍地讲 。
“妈妈 , 给我讲个故事吧 。 ”
“讲什么啊?”
“讲彼得兔的故事 。 ”
布妞爱听故事 , 尤其爱听彼得兔的故事 , 反复听了100多遍都不厌烦 。
身边很多宝妈朋友也说 , 给孩子讲故事 , 得有足够的耐心 。 不然 , 当孩子要求你一个故事重复地讲时 , 你会崩溃 。 孩子就不能换个新鲜的故事听听?这恼人的背后 , 到底是咋回事呢?
《发展心理学》指出 , 孩子在6岁前 , 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重复 。
重复地听 , 重复地读 , 重复地把每一个细节巩固在脑海里 , 这是孩子大脑独特的发育方式 。
正是通过一遍遍地捕捉知识点 , 孩子的智力 , 才会呈现“爆发式”地增长 。
一个故事反复讲100多遍,3岁娃恼人的背后,是智力“爆发式”
文章图片
布妞在同龄孩子里边 , 算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比较强的一个 。 她在7、8个月时 , 能发出简单的音节 。 1岁半时 , 词汇量在50-60个左右 。 1岁8个月 , 讲流利的句子 。 如今3岁 , 词汇量达到了1000多个 。
孩子们玩耍时 , 她总是最主动、讲话最有逻辑的那个 。 每逢聚会 , 大家都会问我是如何培养孩子的 。
其实 , 3岁前的孩子 , 真不用刻意培养什么 , 每天多跟她说说话、讲讲故事就好 。
一:孩子听故事 , 听的是词汇和逻辑
布妞跟奶奶对话时 , 时不时会蹦出个“因为......所以......”“不但......而且......” , 逗得奶奶哈哈大笑:“哎呦 , 你还会遣词造句呢?”
一个故事中 , 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和关联词语 。 孩子听故事时 ,
刚开始听的 , 是简单的词汇 , 然后是复杂的词汇 , 接着是其中的逻辑 , 最后才是故事本身 。
一个故事反复讲100多遍,3岁娃恼人的背后,是智力“爆发式”
文章图片
而孩子要消化吸收掉这些内容 , 一遍肯定是不够的 。 所以他才会要求家长一遍一遍地讲 , 他从中一遍又一遍地学 。
就像布妞爱听的《彼得兔的经典故事》 , 里边除了孩子爱听的动画故事 , 还包含
大量的场景、季节、名称、修饰词和关联词等
。 她在不断听的过程中 , 慢慢掌握了这些细节 , 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 。
当与别人交流时 , 她才能逻辑清晰、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二:孩子听故事 , 锻炼的是专注力
孩子要抓住故事中的细节 , 靠的是什么?
是高度集中的专注力!
当你用故事情节吸引孩子时 , 同时也是在锻炼他的专注力 。 孩子在用心听 , 用心去捕捉那些新鲜的细节时 , 同时也会调动感官和大脑 , 发展智力 。
一个故事反复讲100多遍,3岁娃恼人的背后,是智力“爆发式”
文章图片
三:孩子听故事 , 其实是在听“道理”
“快点洗手 , 手脏 。 ”
“多吃点 , 不吃饭怎么能行?”
“快睡觉 , 很晚了 。 ”
如果你这样不断地催促孩子 , 或者给孩子讲道理 , 大概率 , 他是不会听的 。
但如果你问她 , 兔兔吃饭前会洗手吗?不吃饭肚子里的精灵会说什么呢?不刷牙牙齿上的细菌会怎么做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 , 调动他的认知去看待事物 , 效果会事半功倍 。
一个故事反复讲100多遍,3岁娃恼人的背后,是智力“爆发式”
文章图片
布妞很多生活习惯都是从《彼得兔的经典故事》中学习的 , 比如和朋友相处、自己收拾玩具、不告状等等 。 孩子会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 , 然后去模仿其中的角色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