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织密幼儿舌尖安全保护网

【活动|织密幼儿舌尖安全保护网】一直以来 , 厨房管理都是幼儿园管理的关键阵地 。 幼儿年龄小 , 承受能力差 , 幼儿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的食品安全 。 为此 , 根据《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的要求 , 我们实施了“防管育并重”系列措施 , 围绕“防范为先、管理为重、食育为本” , 为全园教师和幼儿筑牢“舌尖”安全屏障 。
防范为先
在日常工作中 , 我们“防范”为先 , 通过“多看、多问、多走”落实幼儿食品安全 。
一是重视关键环节 , 多看 。 我们对食品安全关键环节进行梳理 , 把进货关、粗加工关、幼儿就餐关等列入关键环节 。
例如 , 在进货关 , 对每一种原材料采取“两关三看”和“先检后入”原则 。 “两关”是指供货商携带索证索票和药残检测报告送货 , 幼儿园由会计查验检测报告收货 , 存放在粗加工间 , 不入库 。 “三看”是分别由保健医生、值班园长、厨房师傅详细查看 。
在幼儿就餐关 , 每天都有厨房师傅转班 , 了解幼儿口味喜好 。 这个环节也是幼儿最喜欢的环节 , 每当厨房师傅来到班级 , 幼儿都会主动说出自己喜欢的饭菜 , 他们还为每个师傅起了好听的代号 , 如“好多鱼阿姨”“黏豆包阿姨” , 无形中增进了幼儿和师傅的情感 。
二是创新思维模式 , 多问 。 我们在厨房师傅中开展了“三问一研”活动 , 三问是昨天的问题整改了吗?今天的饭菜幼儿吃得如何?明天如何改进?一研是每周的座谈研讨会 , 它被厨房师傅们笑称为“满汉全席展示会” , 幼儿园的很多新菜品就是在这个会议中诞生的 。
例如 , 有一次杨师傅在转班时 , 一名幼儿说:“我好想在幼儿园吃到黏豆包啊!”杨师傅回去后 , 就从网上搜集黏豆包的做法 , 并根据幼儿的口味进行了改良 。 幼儿再次吃包子时 , 黏豆包闪亮登场了 。 在幼儿的一片“哇”声中 , 杨师傅“黏豆包阿姨”的代号诞生了 。
三是关注网格管理 , 多走 。 我们不仅关注园内环境 , 也走出幼儿园了解情况 。 在食材采购方面 , 我们采取定点采购的方式 。 此外 , 膳食管理人员还做好市场调研 , 蔬菜批发市场和农村大集上经常出现我们膳食管理人员的身影 , 他们及时了解蔬菜的品种价格 , 定期更新菜品及烹饪方法 , 满足幼儿舌尖需求 。
管理为重
幼儿园食品安全一直是家长关注、社会热议的问题 , 因此 , 幼儿园一定要将风险后果前置 。
一是评价先行 , 让管理过程看得见 。 评价是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 对幼儿园厨房的评价 , 我们不听成人汇报 , 而是关注来自幼儿“舌尖”和“胃口”的反馈 。 通过“日反馈、周总结、月试吃”三个环节 , 做好过程管理 。 每天餐点时间 , 我们会提供透明的塑料直筒 , 幼儿通过投放乒乓球的形式 , 选出自己最喜欢吃的饭菜 , 评选“最佳美食”和“最手巧师傅” 。 每周进行总结 , 以便调整下周食谱 。 每月设置“好吃一条街” , 举行美食试吃活动 , 幼儿提前品尝需要更新的菜品和面点 。 通过以上活动 , 保证管理过程公开透明 , 以此确定对厨房的评价 。
二是后果前置 , 让管理结果摸得着 。 我们要求厨房工作人员时刻牢记一个句式:“如果……就……”“如果我规范操作各种设备 , 我就是安全的;如果我违规操作 , 就有危险 。 ”这样就保证了既用正面语言去鼓励 , 也用反面案例去警醒 。
食育为本
食品安全的受益者是幼儿 , 但他们更是食品安全的参与者 。 吃什么 , 怎么吃 , 吃多少 , 幼儿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与认知 , 食育教育与食品安全紧密相连 , 是幼儿园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