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二 )






妈妈|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能多肯定孩子感受和想法的家庭,会让孩子有深深的归属感,他也就愿意多和父母交流。即便长大了,他也乐意把爸妈当朋友,亲子关系自然就很密切了。
二:能偶尔幽默
有两个人,一个幽默风趣,时常逗得你哈哈大笑;另一个严肃死板,你若说了不切实际的话,他只会泼冷水:“算了吧,别白日说梦话了。”如果要你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
我想,大部分人更愿意跟幽默的人相处吧,因为和他们在一起,不累。其实孩子也一样,他们喜欢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特别是当他提的要求,有那么一点“无理取闹”时。




妈妈|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有次搭朋友的便车,她6岁的儿子不乖乖坐在后座上,只是一个劲地叫喊:“妈妈,让我来开,让我来开。”这孩子,当是玩碰碰车呢。我以为朋友会跟他讲大道理,或者斥责一顿。没想到,朋友只是哈哈大笑起来:
“我的宝宝想体验驾驶乐趣呀?但要有驾照才可以,多希望我的宝宝能去考驾照了啊。”
孩子一听,虽然有些泄气,但也不闹腾了,自个嘀咕着:“我要是赶快长大就好了,妈妈,等我考了驾照,我送你去上班好吗?”




妈妈|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以幽默的语气,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现实中不合理的要求,比起长篇大论地讲道理,孩子更能听进去。其实,这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可以让他不断设想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担心遭到嘲笑或斥责。
这样的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会很有活力。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也能维持得更久。
三:不主观判断
只要天气变冷,网上就会悄然兴起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妈,我真不冷。”
“怎么能不冷?瞧你那牛仔裤,还破了几个洞,风嗖嗖的,当然冷!”
“妈,我吃饱了。”
“你没吃饱,来,再吃一碗。”
“妈,我不爱吃鸡蛋。”
“鸡蛋那么营养,你能不爱吃吗?”
......
我们太爱孩子,所以常会以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便不信任我们,觉得不管说什么,我们都会自动忽略,而把自己的想法安到他们身上。




妈妈|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所以,在与孩子遇到分歧时,不妨少一些主观判断,多一些接纳包容。但如果孩子的想法实在是不可行,又怎么办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书中,作者讲了一个小男孩,明明脚扭伤了,还非要闹着跟朋友骑车旅行。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是这样回答他的:
“朋友都去唯独你呆在家,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妈妈也希望你能参加。只是医生的命令是要你休息,直到完全好为止。”
妈妈接纳孩子感受的同时,又搬出权威说法,对儿子的行为加以限制。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妈妈只会严格管控他,而是真心为他好。对于妈妈提的意见,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




妈妈|孩子长大后“不和妈亲”?研究表明,不在于年龄而是沟通方式
文章插图

布谷妈妈说:
从怀孕开始,妈妈就在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系。但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与他们的沟通方式,就慢慢从“告诉”变成了“倾听和理解”。如果我们能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书中给出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那么,也就有可能和孩子一直保持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