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多少年中医才能独当一面 中医内科方剂简易趣味歌诀( 五 )


总之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掌握其精华不仅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证论治,方证相合,变化应用,得心应手 。
中医內科学是以脏腑、经缗、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
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
另外,我建议多与老中医交流学习,经验方是大多数老中医不易外传的,多下点功夫 。
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洽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洽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
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辦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绥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
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內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 。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