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知识:什么是等待效应?

在认知对象的过程中 , 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 这种现象称为等待效应 。在认知对象的过程中 , 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 这种现象称为等待效应 。
什么是等待效应
在认知对象的过程中 , 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 这种现象称为等待效应 。在教学中 , 优秀教师常常利用这种效应的作用 , 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新课文或新学单元的等待心理 , 以促进学生自己去自学 。这就有助于上下课文或前后单元的连续 ,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在管理中 , 优秀管理者常常利用这种效应的作用 , 使员工产生一种对新任务的等待心理 , 以促进员工的工作兴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
等待效应产生的原因
(1)认知心理失衡 。
心理失衡就是内心的矛盾感 , 这种矛盾感会成为改变态度、行为的动力 。在等待过程中 , 人们想认知的对象一下子不见了 , 而且人们想认知的强度很强 , 因此 , 内心矛盾感就越强 , 从而达到按捺不住、自主行动的程度 , 不能自主行动有效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 , 如电视剧正看到兴致时 , 突然来个暂停 , 插播广播 , 此时人们感到无奈无助 , 只好忍受看广告的痛苦 , 或骂广告、骂电视台 , 或稍作闭目养神等待看下去 。可见 , 心理失衡可引起人们内心的不舒适感 , 而人们又有调和矛盾恢复平衡的自然趋势 , 可以用改变行为态度来适应新信息 , 或是改变新信息来适应自己的行为 。
(2)利用悬念的等待作用 。
悬念 , 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的关切心情 。而悬念往往能激人好奇 , 催人思索 , 也就是它既能激发兴趣 , 又能启动思维 。因为它是出于人们预料 , 或是充满矛盾情结 , 或是让人迷惑不解 , 而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 , 就想打破沙锅问到底 , 尽快知道谜底 , 而这种心态就是由悬念的等待产生的 。因此说 , 没有悬念的等待因素 , 等待效应就很难产生 。
在学校导学育人过程中 , 等待效应也时常发生 。有时产生积极作用 , 如讲课讲到生动、精彩处时嘎然而止 , 使学生产生等待的积极作用 。有时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 如处理某学生久拖未决时就可能产生消极的等待效应 。因此 , 学校教师一定要运用好等待效应的导学育人技术 。下列导学育人对策可供参考 。
首先 , 学校教师要学会运用悬念来打造等待效应 。悬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等待效应的大小与正负 。因此 , 对悬念的选择与设置是至关重要的 。悬念的选择与设置要注意如下几点 , 一是设置的悬念要能起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设置的悬念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设置的悬念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四是设置的悬念要使学生明确等待的目的 。否则 , 即使设置了悬念 , 也不会产生好的等待效应 。
其次 , 学校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失衡来大造等待效应 。心理失衡的强度与等待效应可以说是成正比例关系 , 最起码在中等强度范围内如此 。因此 , 上述所提到的悬念如能使学生的心理失衡越大 , 其等待效应越大 。当然 , 大到一定程度 , 就可能背道而驰 。如郊游、参观、竞赛等 , 久而未动就可能对此不感兴趣 , 就可能反向而行 , 要么学习无精打采 , 要么懒的参加这些活动 。因此 , 学校教师一定要设置出一系列经过学生艰苦努力即能摘到果实的悬念 , 既不能摘不到果实 , 从而失去等待效应的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