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健养生 人体三大养生系统( 二 )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三大特点
1、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预示人们从生命开始之初就要注意养生,防病于未然 。《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故无患也 。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祸患意识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
2、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养生,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顺应自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以葆健康 。
3、阴阳五行,平衡统一 五行从人体来讲,又代表着五脏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通过“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五行配五脏”的辩证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并借此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掌握人体运行机制 。
艾灸养生,传统中医养生中的一朵艳丽奇葩
作为与传统养生文化同气连枝、血脉相连的艾灸,艾灸养生文化在我国中医养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
不管是从未病先防、顺应自然,还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任何一方面出发,艾灸都以其独特的养生魅力征服无数华夏儿女 。上至炎黄孔孟,下至村夫走卒,无不珍视艾草;而在已被考证的中医古籍中,涉及艾灸的记录更是达到200多处 。
艾灸养生——未病先防
《扁鹊心书》:“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通过艾灸,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滋养脏腑养气,以提高免疫力,未病先防 。艾灸取穴方案:关元穴: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位于脐下三寸处 。
足三里:滋长气血,补肾益气
神阙穴:温经散寒,平和阴阳,调理气血
艾灸养生——顺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医养生中,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艾灸养生结合二十四节气,有自己成套的养生系统 。艾灸养生——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进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过盛,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防止衰竭,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艾灸养生,也是一个讲究滋阴补阳的过程 。比如,在夏季,就是阳气最旺的季节,在这个时候艾灸承山、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与艾火的纯阳之火结合在一起,有益于祛除因梅雨季节等带来的寒湿,打通经络,达到阴阳平衡 。
承山
阴陵泉、三阴交
沧海桑田,和风细雨,走不散的都是缘分,断不了的都是历经千年的情意 。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承载了先人五千多年深邃凝重的智慧,并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焕发勃勃生机 。
同时,艾灸文化作为中医文化一朵艳丽的奇葩,也重获新生,成为当代人养生新风尚 。
时值农历五月,艾草收割旺季,养生的好时节 。
中医体系对人体了解多少?谢邀!
中医体系对人体了解多少?中医对人体真实的认识停留在没有形成体系之前的最早的粗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