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短 , 气虚 , 需要 什么 中药 调理 ? - 专家 说 补肺汤趣味方歌快记

气短 , 气虚 , 需要 什么 中药 调理 ? - 专家 说肺痿是指肺叶萎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

气短 , 气虚 , 需要 什么 中药 调理 ? - 专家 说 补肺汤趣味方歌快记

文章插图
西医学中肺间质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等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
【源流】
东汉张仲景最早提出肺痿之名 。《金匮要略》中将肺痿列为专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肺痿的主症特征、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并制定了麦门冬汤、甘草干姜汤等有效方剂 。
隋代巢元方对本病的病因作了探讨,如《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说:“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 。”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千金要方·肺痿门》论:“肺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 。
”并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肺痿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白虎加人参汤,深化了对本病的辨治认识 。王焘《外台秘要·咳嗽门》引许仁则论云:“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咳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黏稠,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为成蒸 。
”说明肺痨久嗽,劳热熏肺,肺阴大伤,进一步发展则成肺痿 。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说:“久嗽咳血成肺痿 。”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中说:“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喉传为肺痿 。”提出肺痈溃后,热毒不净,伤阴耗气,可转为肺痿 。内伤久咳久喘,伤津耗气,亦可形成肺痿 。
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肺痿》引王海藏论“此证初得可治,久则难愈”,因“上枯水之源,下竭水之本也”,又说“凡风寒、伤寒后咳嗽唾血者,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对本病转归预后之病机作了明确说明 。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肺痿门》提出治疗肺痿“用甘缓理虚,或甘药理胃”,此所谓“虚则补其母之义” 。张璐在《张氏医通·肺痿》将其治疗要点概括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散火热”七个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理义精深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痿的用药忌宜等作了补充:“其症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 。
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主 。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两个方面,以前者居多 。发病机理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 。
一、病因
1.久病损肺
如痰热久嗽,热灼阴伤,或肺痨久嗽,虚热内灼,耗伤阴津,或肺痈余毒未清,灼伤肺阴,或消渴津液耗伤,或热病之后,邪热伤津,津液大亏,以致热壅上焦,消灼肺津,变生涎沫,肺燥阴竭,肺失濡养,日渐枯萎 。此归虚热一类 。若大病久病之后,耗伤阳气,或内伤久咳,冷哮不愈,肺虚久咳等,肺气日耗,渐而伤阳,或虚热肺痿日久,阴伤及阳,亦可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失于温摄,反为涎沫,肺失濡养,肺叶渐痿不用 。
此即《金匮要略》所谓“肺中冷”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