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诗意及赏析 秋思的诗意解释( 二 )


“欲作家书意万重” , 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 , 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 , 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行文顺畅自如 , 一气流贯 , 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 , 忽又来一个逆折 , 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 , 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 , 看似寻常 , 实极高超 。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 , 于是欲作家书 , 可是千言万语 , 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 , 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 , 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 , 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 , 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 , 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 , 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 , 让读者去想象 , 这就叫做含蓄不尽 , 耐人寻味 。
尽管“意万重” , 无从下笔 , 但就文意看 , 家书还是写了 , 问题在于匆匆着笔 , 意犹未尽 。“匆匆”二字 , 生动如画 , 既写了自己一方 , 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 。联系下文来看 , 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 , 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 , 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 , 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由于匆匆落笔 , 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 , 诗人的急遽之情 , 匆忙之色 , 栩栩然如在目前 。“说不尽”三字 , 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 , 由于“意万重” , 所以才“说不尽” 。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 , 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 , 妙更形容得出 。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 , 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 , 环环紧扣 , 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 , 写情入微 , 可称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 , 而长言不尽 , 临发开封 , 极言其怀乡之切 。”又说:“此类之诗 , 皆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 , 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 , 而且达于极致 。在结构上 , 上句说“匆匆说不尽” , 下句说“临发又开封” , 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
秋思的诗意
到了唐朝中期 , 叙事元素逐渐增多 , 日常生活经常成为绝句的共同主题 , 风格也从繁荣的唐朝的宏大浪漫的风格转变为现实的风格 。张济的《秋思》 , 借助日常生活的一个包容性片段 , 在寄信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 , 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向往 。
在第一句中 , 我住在洛阳 , 看到了秋风 。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和平的故事 , 不夸张 , 但有暗示 。”秋风是看不见的 , 闻不到的 , 摸得到的 , 摸得到的 , 但是看起来是看不见的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 , 带来无尽的春天 , 秋风也可以使树叶变黄 , 花朵凋谢 , 给大自然和世界带来秋天和秋天 。它是无形的 , 但无处不在 。到其他国家的游客 , 看到所有这些荒凉而震撼的景象 , 难免会引起陌生人的寂寞和寂寞 , 造成长时间思念亲人的家庭 。“看”这个无聊而隐含的词给了读者很多暗示和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