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心得体会2000字 创新创业心得体会2000字怎么写?( 四 )


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与趋势是什么?创业,是否是一门学问?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是什么?我们是否有资格进行创业教育?这种资格如何获取?大学中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上的创业教育内容与形式有何异同?如何衡量我们创业教育的成果?这些都是我想从台湾两位专家那里请教的问题 。
首先,我了解到,创业升温,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现象 。从欧美国家到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均在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而台湾地区,政府部门中有13个部会推出了48个促进创业的计划 。在美国,MIT的创业教育《打造企业的黄金24法则》、斯坦福的精益创业是两大流派,百森商学院的创业课程很有特色,新生代创业模式画布非常实用 。台湾交通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ecosystem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及实践)模型,十多年的创业孵化器以及完整的孵化体系令人羡慕,开展的诸多创业活动令人神往 。完整的课程体系、强有力的校内支持使得交通大学有很强的潜力 。
其次,对于创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创业有很多定义,但个人感觉,创业,是一个人或者团队,将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转变为具有价值的经济活动,并能从中持续获利的初始过程 。到目前为止,个人感觉创业还很难称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主要原因是,虽然研究对象日渐清晰,但研究方法还难以明确,虽然总结出了很多规律,但难以通过实验去验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业不能研究,不能发展,只是还需要积累 。目前,文献法、案例法、观察法都可以揭示很多创业规律 。与创业相关的学科有很多,但基本是: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 。
因为其相关学科很多,所以大学在选择课程时,需要有针对性 。主要原则有:第一,因为受到学时数量的限制,社会中能提供更专业课程的不必细讲,例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等 。第二,课程的目标,不应是学生马上去创立企业,而应该是根据所学内容对自己进行评估 。第三,就教学形式而言,应该是传授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偏重于体验 。第四,应该将授课对象设定为普通高校,而非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以培养他们的意识,而不是依靠高科技创业 。
第三,创业教育应达到怎样的效果呢?对于讲授主体而言,在校教师与创业者相结合或许更为理想,笔者最近曾就效果问题询问过投资机构人士 。用比喻来讲,他们希望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同学,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创业地图,也就是说,对创业这件事情有个全局性的概念 。还能意识到自己在地图中所处的位置,要到达的位置,并对行动时所需要的资源,应该具备的心态有所了解或掌握 。而这些资源,或者一些具体的技能,如产品设计,营销,财务,法务等,未必要作为课程的重点,因为各个投资机构基本都有专家级的培训 。
最后,对于创业教育成果的衡量问题 。交通大学创业孵化园的历史很悠久,开展了很多活动,但其中在校生参与得非常积极,但在校生创业的成果好像还没有成规模的出现 。创业教育好像开始于2013年,正如老师所讲,课程的效果是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对成果不宜过于强求 。这也是我国目前相关部门及高校应警醒的方面,应该认识到,对于创业知识的普及很重要,但对创业及自身有所了解后,未必要选择创业 。因此,不能仅将创业成功率作为衡量标准 。
在聆听专家教育之余,各高校老师也就创业教育进行了交流,有一些心得 。
首先,对从事创业教育的我们而言,危机与挑战并存 。一般高校的创业教育几乎一片空白,但通过仁能达提供的机会,使得我们对重点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模式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性 。大家可能对航空公司的案例还有印象,在案例中,只注意高端市场的航空公司,基本都消失了 。做个类比,创业教育,目前在重点高校中开展较好,但未来一定会出现在一般院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