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和一斗哪个多,一升米是多少?

在此前的一篇中,马前卒介绍了郑国渠的历史(见文后链接) 。在最后一部分讨论了在郑国渠的影响下,土地所产粮食的量以及可供养的人口 。后来看到,评论里有不少朋友也很关注具体的数据问题,这是好事儿 。遗憾的是,秦汉距今已久,大家对于秦汉时期的度量衡也不是那么的熟悉,往往根据解放前后的传统量器认知来进行判断,因此觉得这些数据很不靠谱 。其实,秦汉时期的度量衡跟晚近的有很大差异,不能这样简单套用 。这个过错在于马前卒自己,没有给大家详细介绍当时的度量衡制度 。为了补缺,也为了避免错误的认知影响更多读者,特地作一新篇,以冀正本清源 。


一升和一斗哪个多,一升米是多少?

文章插图
关于郑国渠灌溉后的土地产出,司马迁记录得很详细:“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这里头有一个单位“钟” 。这里的钟既不是敲的乐器,也不是重量单位,而是容量单位 。
1钟=6斛4斗=64斗 。
斛和斗也是容量单位,1斛=10斗=100升 。今天我们也用升这个单位,今天的1升是1000毫升,两个小可乐瓶所装的水就是1升 。那么在秦代,斗啊升啊的这些容量单位又是多少呢?

一升和一斗哪个多,一升米是多少?

文章插图
在上一篇次的讨论中,有人断定古代没有那么小的斗,为了“自证清白”,我们来看一件器物,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其实早在战国商鞅时代,也颁布过标准量器 。不管在农业社会还是商业社会,计量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对吧?上至朝廷收税,下至邻里你来我往借点粮食借块布,都得搞得清清楚楚,亲兄弟明算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这件商鞅方升又名商鞅量,以青铜铸造而成,主体为方盒形,一侧有柄 。在其外表面刻有铭文:
“十八年,齐?(率)卿大夫(合文)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重泉 。”
《史记》记载:秦孝公十二年的时候开始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跟这件商鞅方升是相合的 。

一升和一斗哪个多,一升米是多少?

文章插图
商鞅方升关键来了,这件标准的升,到底有多少容量?它内口长 12.5厘米,宽 7厘米,高 2.3厘米,容积 202.15立方厘米 。也就是说,商鞅的时代,1升为200毫升上下,那么一斗也就是2000毫升 。可能有朋友觉得,你这是战国的标准,未必是秦统一之后的 。其实,这个标准被秦始皇时代继承,甚至沿用到了汉代 。下图是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实用秦代陶量具,根据上面的文字可知,这是秦统一后的量具,容量为半斗 。实测可知,其容积为970毫升 。换算一下,一斗还是接近2000毫升 。考虑到陶器在烧制时的形变,这个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

一升和一斗哪个多,一升米是多少?

文章插图
秦代半斗陶量现在我知道了,从战国到秦统一,当时的一升可以大致折算为今天的200毫升,当时的一斗也就是2000毫升,1斛也就是20000毫升了 。可是,容量单位毕竟不是重量,相同的1斗,装粮食和装水、装铜,重量肯定不同 。在郑国渠产粮的问题上,我们所说的是装粮食的 。当时的1斗,也就是2000毫升粮食有多重呢?考虑到当时关中的主要粮食作物仍为小米,我们就来说小米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家找一个可乐瓶装上小米称一下,再乘以4,就是秦代一斗小米的重量 。不过这个问题,也有学者替我们做过了 。在《中国经济通史》中,研究者们实测了秦汉时期1斗小米的重量,为2.7市斤,也就是1.35公斤 。那么,1斛小米就是13.5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