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是什么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 二 )


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 。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 。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是什么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

文章插图


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 。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 。周公旦奉成王命,率师东征 。
武王灭纣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 。
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 。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是什么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

文章插图


东征之事,和周朝的强盛壮大,傅斯年已经考证,确有其事 。
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 。周公东征班师之后,便着手营建洛邑 。
周公在扫平叛乱,营建洛邑之后的问题是,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谋划,也就是“制礼作乐” 。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 。
周公旦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 。
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意思是建业难,守业更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 。
周公一生勤政,倾力为国,广纳贤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呕心沥血辅成王,不沉醉权力,适时归还政权,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是什么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

文章插图


同时,周公还是一个好父亲,教子有方,在儿子伯禽临行管理鲁地时,写下千古传唱的名篇《周公戒子》 。
告诫儿子到了鲁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气凌人,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 。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是什么 周公之礼的由来典故】对于周公之事功,有诗颂曰:周朝初建大分封,成王幼聪靠周公 。礼贤下士三吐哺,天下归心百业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