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剪彩 梦到别人剪彩( 六 )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 。”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
端午节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 。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 。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 。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