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致产能受限 冯思翰谈电动化进程( 二 )


【芯片短缺致产能受限 冯思翰谈电动化进程】  ID.系列车型的交付,与大众汽车此前预测2021年销量在8-10万台仍有一定的距离 。对于销量不及预期,冯思翰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他认为集团将会通过多项措施缓解供应困难,来实现ID.销量方面翻番 。而新的一年,ID.家族以及奥迪e-tron等也会陆续上市新车型,更好地支持集团未来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推进 。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电动车的购买体验和成交率,大众汽车在销售模式有了创新和变革 。冯思翰认为:“很多消费者对于纯电车除了有里程焦虑外,他们还担心不是以最低的价格拿到车辆,经过探讨决定采用代理模式” 。
  ID.系列引进之后,大众使用了新的代理销售模式,统一定价,消费者跟车企签约,建立直接沟通的渠道 。根据官方介绍,大众汽车将进一步扩大ID.的专门城市展厅,由现在的115家增加到200家 。
  成年人的世界不做选择题 大众汽车硬件、软件两手抓
  随着未来几年电动车市场的大幅增长,大众汽车通过收购增资,加强对在华合资企业大众(安徽)的控制 。“MEB工厂已经开建,目前进度很快 。”冯思翰透露:“到今年夏天,大众(安徽)的工厂就可以进行投产 。最开始的投产的两款车全新车型,需要再花一年的时间,量产车才会出来 。”
  新工厂将为集团加速电动化奠定基础,大众(安徽)公司揭幕时,官方曾表示:到 2030 年,全球大众基于MEB平台生产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将增至1900万辆,其中中国将是主要的产品推出地区 。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也将从中国辐射到大众集团的其他市场 。
  大众(安徽)工厂也是是继上汽大众安亭与一汽 - 大众佛山的MEB工厂后,大众在华建立的第三家纯电动汽车工厂 。不难看出来大众(安徽)的重要地位 。冯思翰对网通社表示:“大众(安徽)不是简单的生产制造流程的呈现 。它是集团电动化战略意图的执行落地,我们要围绕大众(安徽)的 MEB生产制造,打造一个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既包括数字化、软件开发,比如集团的CARID软件公司的分支机构,也包括电池、零备件、电子、电气等方面配套和支持 。”
  在电动化的路上大众倾尽全力,然而要想成为新秩序的制定者,除了加速电动化转型外,智能化也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去年年底大众汽车宣布,将在未来5年加大对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的投资,投资额将达890亿欧元(约合1010亿美元) 。
  其中,CARIAD部门则是是大众汽车集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杠杆,更是大众应对特斯拉挑战的一大利器 。按计划,到2025年,CARIAD将自研出软件平台和端到端电子架构——软件堆栈2.0版本,这将包含适用于大众所有品牌车型的通用操作系统,并预计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 。
  大众集团不仅在全球正在积极地推进CARIAD的发展,在中国也在逐步落地 。CARIAD中国的布局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部设立在北京;第二,安徽也会有CARIAD的团队,主要是围绕着标准软件和电子架构做车载应用;第三,在上海,还会有个专注于自动驾驶的团队;第四,纯软件部门放在成都,主要做编码编程的 。冯思翰补充道:“未来,我们创新路线图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围绕着 CARIAD 以及 CARIAD 在中国设立的工作部门,包括支持未来先进的智能互联,先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的功能和能力,和SSP平台搭配的新一代电子架构 。”
  自动驾驶已经成为电动化转型的最佳拍档 。近期有媒体报道,大众和华为可能会合资成立一家自动驾驶公司 。媒体日当天大众中国CEO冯思瀚在接受采访时首次就此事进行了回应,“大众与华为确实进行着商讨,但现阶段没有可以确认的消息,包括双方成立合资公司” 。